患者女性,39岁,主因头痛、头晕20小时,意识不清2.5小时入院。
患者20小时前无诱因出现头痛、头晕,伴恶心、呕吐,无言语不利及肢体活动障碍。2.5小时前意识丧失,无抽搐及大小便失禁。呼吸微弱,给予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
查体:BP/mmHg,昏迷状态,呼吸机辅助呼吸,双侧瞳孔4mm,对光反射消失,疼痛刺激四肢呈去脑状态,双侧巴氏征阴性。
既往病史:剖宫产后2个月。
辅助检查:头颅CT:蛛网膜下腔出血。
头颈部CTA:右侧椎动脉颅内段见局部管腔增粗、扩张。
脑血管造影:右侧椎动脉颅内段夹层动脉瘤。
讨论:此患者青年女性,急性起病,头晕、头痛,后昏迷,结合头颅CT,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明确。蛛网膜下腔出血大部分由动脉瘤破裂所致,仍有3-5%与颅内动脉夹层有关。
颅内动脉夹层(IntracranialArterialDissection,IAD):血管内膜撕裂或营养血管破裂引起血管中膜层内出血,导致血管壁层分离和假腔形成。血肿可以向外造成外膜剥离,可伴有假性动脉瘤;或血肿向内造成内膜剥离形成血管内膜下夹层导致血管腔狭窄。
前循环发生管腔狭窄、闭塞的机会多,相对来讲,后循环发生夹层动脉瘤的机会要多。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进步,检出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动脉夹层病变相关的典型影像学征象包括:(1)动脉偏心性狭窄伴外管径扩张。(2)串珠征或节段性狭窄。(3)壁内血肿。(4)双腔征。(5)内膜瓣。(6)夹层动脉瘤形成。其中,双腔征和内膜瓣为直接征象,可作为动脉夹层病变的诊断依据。不同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对不同征象显示的程度不同。对于影像学上有串珠征、双腔征、内膜瓣等典型表现的IDA,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或DSA均可单独确诊,而对于病变不典型者则需要多种检查方法结合才能明确诊断。近年来,HR-MRI的广泛应用,能够清晰地显示颅内动脉管壁,是有效的诊断IAD病变的非创伤性成像方法。可以更加准确地显示壁内血肿,增强HR-MRI管壁检查可显示强化的血管内壁,对内膜瓣显示更佳。
本患者因生命体征不平稳,未能行头颅核磁检查,头部CTA已显示椎动脉局限性增粗、扩张,DSA证实为串珠征,诊断明确,医院行介入治疗,预后差,仍处于昏迷状态,四肢瘫痪。
欢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