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在中国高发,几乎每四人中就有一个患有高血压。高血压除了本身对患者有伤害外,还会引起各种并发症,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高血压及其并发症方面取得了不错的进展。广东省名中医、全国第四、五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指导老师、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医心病学学术带头人、医院王清海教授创新性地提出“脉胀理论”,指出出高血压发病属于中医的血脉病变,指导临床治疗高血压及其并发症取得理想效果。
创新“脉胀理论”
高血压是西医学的病名,中医文献中没有高血压的记载。近代医家根据高血压患者经常出现的眩晕、头痛症状,把高血压诊断为眩晕、头痛,辩证治疗也大都是按照这两种病进行。王清海表示,这种认识虽然解决了一部分高血压,但是临床上还有很多高血压患者并没有眩晕、头痛的症状,或者曾经有过,但经过治疗症状消失了,而血压仍居高不下。“况且低血压也会引起眩晕、头痛,如果把高血压单纯等同于眩晕或者头痛,这非常不利于治疗用药。”高血压是在各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导致心脏收缩力过度加强,动脉血管痉挛或者狭窄,血管内压力过高,最终导致的心血管综合征。王清海说,高血压在中医来说就是营卫气血运行失常,导致脉压增大,这与《黄帝内经》中关于“脉胀”的论述极为相似。“用‘脉胀理论’解释高血压,可以巧妙解决各地专家对高血压诊断不统一的问题。”“脉胀理论”将高血压分为在血、在脉、在脏腑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代表病情演变的趋势。每个阶段按照致病因素的不同,又分为多种证型。“有了合适的理论指导,在治疗高血压及其并发症的时候才能有的放矢。”王清海对应三个阶段研制方药和治疗方案,在临床应用中取得良好疗效。
研制治疗方药
40多岁的邱先生患有高血压病3年,血压一直控制不好,长年头晕。找到王清海教授看病时,邱先生血压飚至/90mm/Hg,而且颈动脉血管狭窄很严重,右边堵塞57%,而左边已经堵塞了56%了。 王清海介绍,邱先生颈动脉狭窄的根源在于高血压,引起动脉硬化、狭窄。根据“脉胀理论”,其病位在血脉,病因为气血淤阻,应采取活血化瘀法进行治疗。经服用王清海总结研发的高血压经验方“复方芪麻胶囊”(院内制剂)和相关中药,6个月后,邱先生血压逐渐稳定了下来,收缩压控制在-mm/Hg,舒张压80-85mm/Hg,头晕的症状也消失了。邱先生病情大获好转后提出停用中药,只吃西药控制。但半年过去,他的头晕又犯了,经检查发现右边颈动脉的堵塞加重到66%。不得已,邱先生再次配合中药治疗,积极控制高血压和动脉硬化的发展,症状再获缓解,随后服用“复方芪麻胶囊”和降压药维持。如今4年过去,邱先生的血压已经很稳定,颈动脉狭窄程度下降至20%。
狭窄手术指征
王清海说,颈动脉狭窄多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沉积在颈动脉引起的,如果斑块脱落,还会形成小栓子,像漂浮物一样,从大血管往二级血管、三级血管漂流,很容易把小血管完全堵住,造成缺血性中风。一般颈动脉狭窄程度小于30%,病人没有症状,可以先使用药物治疗,同时注意生活方式的改变;狭窄超过50%,患者有脑梗病史,或者有“小卒中”的症状(头疼、头晕、耳鸣、记忆力下降、视物模糊,一侧肢体麻木无力等),需要考虑手术治疗;狭窄程度超过70%,无论有无症状,都要进行手术。王清海提醒,高血压是罹患颈动脉狭窄的高危人群,无症状者也需定期排查。另外,有动脉粥样硬化、高血脂、糖尿病等心血管危险因素的中老年人也比较容易“中招”。建议65岁以上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病人,应该要常规查颈动脉超声,以筛查是否有颈动脉斑块,一旦确诊,则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手段。
专家简介
王清海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医院副院长。广东省名中医,全国第四、五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指导老师,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医心病学学术带头人,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邓铁涛中医医学奖得主。任全国公共卫生应急中医药专家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高血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从事心血管疾病临床研究近40年,尤其对高血压、心衰诊疗有独特的心得体会。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4部,获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4项,举办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高血压中医临床研究进展学习班”7期。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