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岁女性,因"反复活动后胸闷气紧2年,伴双下肢浮肿6个月"入院。
患者2年前于活动后出现胸闷、气紧,伴运动耐力进行性下降,偶有口唇发绀,无胸痛、咳喘、咯血,无头晕、头痛、无黑矇、晕厥,无畏光,无关节疼痛,无皮疹等不适。医院,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提示右心室扩大。考虑诊断"先心病?右室心肌病?",并给予"利尿剂、酒石酸美托洛尔"等治疗,患者症状无明显好转。
入院前6个月,患者逐渐出现双下肢水肿,伴腹胀、纳差、少尿等。为求进一步治疗,转入我院。
体格检查右上肢血压/56mmHg,左上肢血压/56mmHg,双侧桡动脉搏动有力、对称;颈静脉充盈,肺部呼吸音粗,肺野未闻及血管杂音,肺动脉瓣第二音亢进;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颈静脉回流征及移动浊音阴性;双下肢轻度凹陷性水肿;双侧足背动脉搏动有力。
诊疗经过患者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
1、血常规,凝血功能及血生化检查未见异常。
2、B型利钠尿肽()pg/ml。
3、免疫全套检查未见异常。
4、血清C反应蛋白65(0~10)mg/L,血沉32(0~12)mm/h,类风湿因子阳性,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及T淋巴细胞斑点试验阴性。
5、血清结核抗体及PPD实验阴性。
6、动脉血气分析:动脉血氧分压84mmHg,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41mmHg。
7、超声心动图:提示房、室间隔未见确切回声中断。心腔大小超声测值(二维超声):右心房上下径55(35~49)mm,右心室前后径29(10~24)mm,右心室前壁厚度6(3~5)mm,肺动脉主干内径28(18~24)mm,左侧肺动脉开口未探及,右侧肺动脉开口纤细6(8~16)mm;三尖瓣重度反流,最大反流速度3.7m/s,据此估测肺动脉收缩压约60mmHg。左心室射血分数60%。
8、右心声学造影:未见确切心腔内及大血管水平分流。
9、肺动脉CT血管造影:提示左、右肺动脉及其分支狭窄,其中右肺动脉及分支管壁环形增厚,考虑肺血管炎性病变。
10、肺灌注通气:提示双肺血流灌注受损,双肺多发血流灌注及通气显像不匹配;肺下叶背段、外基底段通气功能受损。
11、双下肢及颈部动静脉彩超未见异常。
(点击查看大图)
结合临床,考虑为孤立性肺动脉型Takayasu病伴肺动脉高压。给予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泼尼松抗炎、贝前列腺素降低肺动脉高压等治疗,6个月后,炎性指标正常,行肺动脉球囊扩张术,术后随访至今病情平稳。
讨论一、Takayasu病概述
1、Takayasu病定义及分型
Takayasu病是指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慢性进行性、非特异性炎性疾病。病变多见于主动脉弓及其分支,其次为降主动脉、腹主动脉和肾动脉。根据受累血管不同,该病可分为以下四型:①头臂型,即主动脉弓分支颈动脉和椎动脉狭窄和闭塞,引起脑部不同程度的缺血。表现为头昏、眩晕、头痛,记忆力减退,视力减退,视野缩小甚至失明,咀嚼肌无力和咀嚼疼痛等;②胸腹主动脉型:表现为下肢乏力、皮肤发凉及间歇性跛行等缺血性症状。肾动脉受累时可出现高血压(多以舒张压升高为主);③广泛型:即同时合并有以上几处血管受累,症状随受累血管程度、顺序而不同;④肺动脉型:常与其它部位合并存在,孤立肺动脉受累者极其罕见。
2、Takayasu病的病变血管发生率
韩国一项包含了例Takayasu病的研究中,病变血管发生率依次为锁骨下动脉(33.7%)、肾动脉(25.3%)、颈总动脉(21.7%)、肺动脉受累者仅占0.8%。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年发表的研究中显示,2/3的Takayasu病患者存在主动脉狭窄,其中最常受累部位为颈动脉(70%),15%的患者合并有肺动脉狭窄和高血压。尽管不同研究中受累血管的发病率不同,但是孤立性肺动脉型Takayasu病报道均极少。Toledano等人研究发现,~年在Medline/PubMed数据库中仅检索到14例,其中8例肺动脉受累为初发表现,在随访中出现了其它部位血管病变。该例患者在随访中,一直未出现主动脉及其分支受累,故考虑为孤立性肺动脉型Takayasu病。
3、Takayasu病的病因
Takayasu病的病因迄今尚不明确,一般认为可能为感染引起的免疫损伤所致;可能致病菌包括结核杆菌、钩端螺旋体、链球菌及梅毒螺旋体等。研究显示,此类患者往往有肺部或肺外结核病灶,特别是动脉周围及主动脉旁有结核病灶,48%的患者有结核病史,86%患者结核菌素试验阳性。在本病的早期和活动期,常有四肢关节、肌肉痛,低热等类似风湿病的表现,因此多数学者认为本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本病多发于青年女性,而高雌激素水平可致动脉平滑肌萎缩,导致血管炎症反应,使受累血管出现内膜的成纤维组织增厚,中膜增厚或变薄,纤维变性,纤维组织和弹性纤维断裂、重叠或消失,因此也有研究者将雌激素水平升高列入Takayasu病的病因之一。
4、肺动脉型Takayasu病的临床表现
肺动脉型Takayasu病的症状与肺动脉压力升高、通气血流比值失衡有关。主要临床表现为进行性活动耐量下降、咯血、口唇发绀,病程进展影响右心室功能后,可出现双下肢水肿、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颈静脉怒张等右心衰竭体征。部分患者肺动脉受累仅为多发性大动脉炎的先驱症状,若不积极治疗还可出现其它血管受累表现,如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头晕、高血压等)、肾动脉狭窄等。合并有结核者,还可以出现潮热、盗汗、体重减轻等非特异性表现。
5、Takayasu病的鉴别诊断
累及全身其它部位血管的Takayasu病主要与肾动脉纤维肌性结构不良、动脉粥样硬化、先天性主动脉缩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结节性多动脉炎、胸廓出口综合征等鉴别。孤立性肺动脉型Takayasu病则需要与其它累及肺动脉的血管炎相鉴别,如Wegener肉芽肿,结节病、坏死性结节病样肉芽肿病、过敏性肉芽肿、肺淋巴瘤样肉芽肿。其中前三者主要累及肺小动脉,并且肺组织内可见肉芽肿病变。过敏性肉芽肿患者有哮喘病史,末梢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升高,血管壁内可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肺淋巴瘤样肉芽肿被认为是EB病毒阳性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早期改变,血管炎以多形性B淋巴细胞浸润为主,一般不累及大血管。超声心动图有助于发现肺动脉高压、右心室肥大等间接表现,对于累及肺动脉分支者,超声心动图显示效果较差,肺动脉增强CT及造影有助于确诊。
6、Takayasu病的治疗策略
约1/5的Takayasu病是自限性的,在发现时疾病已稳定,对这类患者如无合并症可随访观察。对发病早期有上呼吸道、肺部或其它脏器感染因素存在,应有效地控制感染,高度怀疑有结核菌感染者,应同时抗结核治疗。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经皮球囊扩张成形术和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有助于解除血管狭窄,主要用于肺动脉重度狭窄或已导致严重肺动脉高压、右心室功能受损的患者。介入治疗应避开炎症活跃期,以减少病变血管的炎症疤痕修复所致再狭窄。因支架置入术后需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聚集类药物,故对于年轻且药物治疗后病情稳定的患者,可仅进行经皮球囊扩张成形术解除血管狭窄,并在术后加强随访。
本例患者无感染证据,且肺动脉造影及CT检查提示左右肺动脉重度狭窄,故在活动期仅给予泼尼松抗炎、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贝前列腺素治疗肺动脉高压等治疗,后在病情稳定期予以肺动脉球囊扩张术,术后继续抗血小板治疗,随访至今病情稳定,肺动脉收缩压在25mmHg左右,未出现全身其它血管受累。
病例提供:成医院孔令秋
病例征稿啦!
攻克疑难患者,您是否想传授经验、分享喜悦?遇到罕见病例,您是否想找“高手”指点,听取多方见解?那么,机会来了!“心在线”现面向全国征集心血管疾病相关病例啦!我们将为您提供传授经验、切磋技艺的平台,您不仅可以拓宽思路、丰富视角,还可获得丰厚稿酬!
投稿邮箱:content
cardiounion.cn作者授权“心在线”独家刊登,欢迎转发,谢绝转载,保护版权,违者必究。
心在线专业平台专家打造编辑刘倩┆美编滚福新┆制版田新芳↓↓↓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进入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排名点滴状白癜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