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髂动脉狭窄治疗专科医院 >> 髂动脉狭窄预防 >> 护考最全的妇科讲义建议收藏慢慢看

护考最全的妇科讲义建议收藏慢慢看

 

白癜风在哪家医院治疗最好 http://baidianfeng.39.net/a_zhiliao/160725/4910787.html

大家好,我是Cc。

这几天您进群学习了没有

以下给大家发的为

群里大家长提问且易混淆的题目

现在给大家说一下解题思路

并且覆盖笔记或者知识点

欢迎您进群学习

回顾总结:

第一期

99%考生都会弄错的习题

第二期

99%考生都会弄错的习题

第三期

99%考生都会弄错的习题

第四期

99%考生都会弄错的习题

第五期

99%考生都会弄错的习题

第六期

99%考生都会弄错的习题

第七期

99%考生都会弄错的习题

第八期

99%考生都会弄错的习

第九期

99%考生都会弄错的习题

第十期

99%考生都会弄错的习题

第十一期

99%考生都会弄错的习题

第十二期

99%考生都会弄错的习题

第十三期

99%考生都会弄错的习题

第十四期

图片题的考点

第十五期

循环系统的思维导图经典例题

第十六期

计算题的浓度转换

外生殖器:指生殖器官的外露部分,位于两股内侧间,前为耻骨联合,后为会阴,包括阴阜、大阴唇、小阴唇、阴蒂和阴道前庭,统称外阴。

大阴唇:为两股内侧一对纵行隆起的皮肤皱襞,自阴阜向后延伸至会阴。皮下为疏松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含丰富血管、淋巴管和神经,外伤后易形成血肿。

前庭大腺:又称巴多林腺,位于大阴唇后部,腺管细长,向内侧开口于阴道前庭后方小阴唇与处女膜之间的沟内。

内生殖器:位于真骨盆内,包括阴道、子宫、输卵管和卵巢。

阴道:前后扁平,前短后长,上宽下窄,形成穹窿。前壁长7—9㎝,后壁长10—12㎝。没有腺体,收缩度好,易形成血肿。

作用:①性交器官;②月经血排出通道;③胎儿娩出通道。

子宫:生理常数,壁厚腔小。子宫峡部:宫体与宫颈之间形成最狭窄的部分,非孕期长约1㎝,其上端因解剖上狭窄,称解剖学内口,下端因在此处子宫内膜转变为宫颈粘膜,称组织学内口。

子宫内膜层:位于子宫腔与子宫肌层之间,无内膜下层组织。分为致密层、海绵层和基底层,表面2/3为致密层和海绵层,统称功能层,受卵巢性激素影响,发生周期变化而脱落。

基底层为靠近子宫肌层的1/3内膜,不受卵巢性激素影响,不发生周期变化。

子宫韧带:

1、圆韧带—维持子宫呈前倾位置的作用;

2、阔韧带—子宫动静脉和输尿管均从阔韧带基底部穿过;

3、主韧带—固定宫颈位置、防止子宫下垂;

4、宫骶韧带—向后向上牵引宫颈,维持子宫前倾位置。

输卵管:全长8—14㎝,

由内向外分为:

①间质部:潜行于子宫壁内的部分,长约1cm,管腔最窄。

②峡部:间质部外侧,细而较直,管腔较窄,长约2—3cm。精子与卵子相遇在②③之间。

③壶腹部:峡部外侧,壁薄,管腔宽大且弯曲,长5—8cm,内含丰富皱襞。

④伞部:在输卵管最外侧端,长1—1.5cm,开口于腹腔,开口处有许多指状突起,有拾卵作用。

动脉:

卵巢动脉—腹主动脉发出;

子宫动脉—髂内动脉前干分支;

阴道动脉—髂内动脉前干分支;

阴部内动脉—髂内动脉前干终支,分为痔下动脉、会阴动脉、阴唇动脉、阴蒂动脉。

卵巢:一对扁椭圆形的性腺。

功能:1、产生卵子并排卵的生殖功能;

2、产生性激素的内分泌功能。

卵巢周期:从青春期开始至绝经前,卵巢在形态和功能上发生周期性变化。

1、卵泡期:自月经第一日至卵泡发育成熟,一般需10—14日。雌激素两个高峰:排卵前24小时最高,排卵时卵泡中的前列腺素达最高峰;

2、排卵,多发生在下次月经来潮前14日左右;

3、黄体期:排卵日至月经来潮。孕激素一个高峰:排卵后7、8日(月经期第22日)左右,黄体体积和功能达到最高峰,直径1—2cm,外观黄色。

六、卵巢性激素生理作用:

(一)雌激素:1、生殖系统:①子宫肌:促进子宫肌细胞增生和肥大,使肌层增厚;增进血运,促使和维持子宫发育;增加子宫平滑肌对缩宫素的敏感性。②子宫内膜:使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增殖、修复。③宫颈:使宫颈口松弛、扩张;宫颈粘液分泌增加,性状变稀薄,富有弹性,易拉成丝状。④输卵管:促进输卵管肌层发育及上皮分泌活动,并能加强输卵管平滑肌节律性收缩振幅。⑤阴道上皮:使阴道上皮细胞增生和角化,粘膜变厚;增加细胞内糖原含量,使阴道维持酸性环境。⑥外生殖器:使阴唇发育丰满,色素加深。⑦卵巢:协同FSH促进卵泡发育。⑧下丘脑、垂体:通过正负反馈调节,控制促性腺激素的分泌。

2、乳房:促使乳腺管增生,乳头、乳晕着色。

3、代谢作用:促进水钠潴留;促进肝脏高密度脂蛋白合成,抑制低密度脂蛋白合成,降低循环中胆固醇水平;维持和促进骨基质代谢。

(二)孕激素:1、生殖系统:①子宫肌:降低子宫平滑肌兴奋性及其对缩宫素的敏感性,抑制子宫收缩,有利于胚胎及胎儿在宫内生长发育。②子宫内膜:是子宫内膜从增殖期转化为分泌期,为受精卵着床做准备。③宫颈:使宫颈口闭合,粘液分泌减少,性状变粘稠。④输卵管:抑制输卵管平滑肌节律性收缩频率和振幅。⑤阴道上皮:加快阴道上皮细胞脱落。⑥下丘脑、垂体:在月经中期具有增强雌激素对垂体LH排卵峰释放的正反馈作用;黄体期对下丘脑、垂体有负反馈作用,抑制促性腺激素分泌。

2、乳房:促进乳腺小叶及腺泡发育。

3、体温:对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有兴奋作用,可使基础体温在排卵后升高0.3—0.5℃,临床上以此作为判定排卵日期的标志之一。4、代谢作用:促进水钠排泄。

胎盘:构成:1、羊膜:构成胎盘的胎儿部分,在胎盘最内层。2、叶状绒毛膜:构成胎盘的胎儿部分,占胎盘主要部分。3、底蜕膜:构成胎盘的母体部分,占胎盘很小部分。

功能:1、气体交换;2、营养物质供应;3、排出胎儿代谢产物;4、防御功能;5、合成功能(主要合成激素和酶)。

八、胎盘:是连接胎儿与胎盘的条索状组织,一端连于胎儿腹壁脐轮,另一端附着于胎盘胎儿面。妊娠足月脐带长30—70cm,平均约55cm,直径0.8—2.0cm,表面有羊膜覆盖呈灰白色。脐带断面中央有一条管腔较大、管壁较薄的脐静脉,两侧有两条管腔较小、管壁较厚的脐动脉。

九、羊水:充满在羊膜腔内的液体。

来源:妊娠早期的羊水主要来自母体血清经胎膜进入羊膜腔的透析液。妊娠中期以后,胎儿尿液成为羊水的主要来源,使羊水渗透压逐渐降低。妊娠晚期胎儿肺参与羊水的生成,每日—ml从肺泡分泌至羊膜腔。吸收:50%由胎膜完成,妊娠足月胎儿每日吞咽羊水—ml,胎儿通过吞咽羊水使羊水量趋于平衡。

十、决定分娩的因素:

(一)产力:1、子宫收缩力:特点:①节律性、②对称性、③极性、④缩复作用;2、腹壁肌及膈肌收缩力;3、肛提肌收缩力。

(二)产道:1、骨产道,即真骨盆;2、软产道:由子宫下段、宫颈、阴道及骨盆底软组织构成的弯曲通道。

(三)胎儿:1、胎儿大小;2、胎位;3、胎儿畸形。

(四)精神心理因素。

十一、流产:

妊娠不足28周,胎儿体重不足g而终止者,称为流产,分自然流产和人工流产。

12周前终止为早期流产,12周至不足28周终止为晚期流产。

自然流产:妇科三大出血性疾病之一。

临床类型:

1、先兆流产:指妊娠28周前出现少量阴道流血,常为暗红色或血性白带,无妊娠物排除,随后出现阵发性下腹痛或腰背痛。

2、难免流产:指流产不可避免,在先兆流产基础上,阴道流血量增多,阵发性下腹痛加剧,或出现阴道流液(胎膜破裂)。

3、不全流产。

4、完全流产。

特殊情况:

1、稽留流产:过期流产,指胚胎或胎儿已死亡滞留宫腔内未能及时自然排除者。

2、习惯性流产:连续自然流产3次及以上者,近年常用复发性流产代替,即连续2次及以上者,每次流产多发于同一妊娠月份,临床经过与一般流产相同。

3、流产合并感染。

十二、

早产:指妊娠满28周至不足37周间分娩者,此时娩出的新生儿称为早产儿,体重为—g。

诱因:1、胎膜早破、绒毛膜羊膜炎最常见;

2、下生殖道及泌尿道感染;

3、妊娠合并症与并发症;

4、子宫过度膨胀及胎盘因素;

5、子宫畸形;

6、宫颈内口松弛;

7、每日吸烟多于10支,酗酒。

治疗:原则:若胎膜未破,胎儿存活、无胎儿窘迫,无严重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时,应设法抑制宫缩,尽可能延长孕周。若胎膜已破,早产不可避免时,应设法提高早产儿存活率。

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左侧卧位可减少自发性宫缩频率,增加子宫血流量,增加胎盘对氧、营养和代谢物质的交换。

2、药物治疗:①抑制宫缩药物β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硫酸镁、钙拮抗剂、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剂;②控制感染;③预防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

3、分娩处理。

预防:1、定期产前检查,指导孕期卫生,积极治疗泌尿道、生殖道感染,孕晚期节制性生活,以免胎膜早破。

2、切实加强对高危妊娠的管理,积极治疗妊娠合并症及预防并发症的发生,预防胎膜早破及亚临床感染。

3、宫颈内口松弛者,应于妊娠14—18周行宫颈内口环扎术。

十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本名命名强调生育年龄妇女发生高血压、蛋白尿症状与妊娠之间的因果关系。多数病例在妊娠期出现一过性高血压、蛋白尿症状,分娩后随即消失。

基本病理生理变化是全身小血管痉挛,全身各系统各脏器灌流减少,对母儿造成危害,甚至导致母儿死亡。

分类及临床表现:

1、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首次出现BP≥/90mmHg,并于产后12周恢复正常;尿蛋白(-);少数患者可伴有上腹部不适或血小板减少,产后方可确诊。

2、子痫前期:

①轻度:妊娠20周以后出现BP≥/90mmHg;蛋白尿≥0.3g/24h或随机尿蛋白(+);可伴有上腹不适、头痛等症状。

②重度:BP≥/mmHg;尿蛋白≥2.0g/24h或随机尿蛋白≥(++);血清肌酐umol/L,血小板*/L;血LDH升高;血清ALT或AST升高,持续性头痛或其他脑神经或视觉障碍;持续性上腹不适。

3、子痫:子痫前期孕妇抽搐不能用其他原因解释。

子痫前期解痉:首选硫酸镁。

毒性反应:正常孕妇血清镁离子浓度为0.75—1mmol/L,治疗有效浓度为2—3.5mmol/L,若超过5mmol/L即可发生镁中毒。

首先表现为膝反射减弱或消失,继之出现全身肌张力减退、呼吸困难、复视、语言不清,严重者可出现呼吸肌麻痹,甚至呼吸停止、心脏停搏,危及生命。

注意:①定时检查膝腱反射是否减弱或消失;②呼吸不少于16次/分;③尿量每小时不少于25ml或每24小时不少于ml。一旦出现中毒反应,应立即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10ml。

十四、异位妊娠:习称宫外孕,受精卵在子宫体腔以外着床。

分为:输卵管妊娠、卵巢妊娠、腹腔妊娠、阔韧带妊娠、宫颈妊娠。

输卵管妊娠:占异位妊娠95%左右,其中壶腹部妊娠最常见。

结局:1、输卵管妊娠流产;2、输卵管妊娠破裂;3、陈旧性宫外孕;4、继发性腹腔妊娠。

症状:典型症状为停经后腹痛与阴道流血。1、停经;2、腹痛;3、阴道流血;4、昏厥与休克;5、腹部包块。

十五、胎盘早剥:妊娠20周以后或分娩期正常位置的胎盘在胎儿娩出前部分或全部从子宫壁剥离。

主要病理改变:底蜕膜出血并形成血肿,使胎盘从附着处分离。分为隐形、显性、混合性。

并发症:

1、DIC,胎盘早剥是妊娠期发生凝血功能障碍最常见原因。

2、产后出血:胎盘早剥发生子宫胎盘卒中时,影响子宫肌层收缩导致产后出血,经治疗多可好转。

3、急性肾衰竭:主要原因是大量出血使肾灌注严重受损,导致肾皮质或肾小管缺血坏死,出现急性肾衰竭。

4、羊水栓塞:胎盘早剥时,羊水可经剥离面开放的子宫血管进入母血循环,羊水中有形成分形成栓子,栓塞肺血管导致羊水栓塞。

十六、前置胎盘:妊娠28周后,胎盘附着于子宫下段,甚至胎盘下缘达到或覆盖宫颈内口,其位置低于胎先露部。

分类:1、完全性前置胎盘:又称中央性前置胎盘,胎盘组织完全覆盖宫颈内口。

2、部分性前置胎盘:胎盘组织部分覆盖宫颈内口。3、边缘性前置胎盘:胎盘附着于子宫下段,胎盘边缘到达宫颈内口,未覆盖。

4、低置胎盘:胎盘位于子宫下段,胎盘边缘极为接近但未达到宫颈内口。

症状:典型症状是妊娠晚期或临产时,发生无诱因、无痛性反复阴道流血。

完全性前置胎盘初次出血时间早,多在妊娠28周左右,称为“警戒性出血”。

十七、产后出血:指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失血量超过ml,为分娩期严重并发症,居我国产妇死亡原因首位,其发病率占分娩总数的2%—3%。

病因:

(一)子宫收缩乏力:最常见原因。

(二)胎盘因素

(三)软产道裂伤

(四)凝血功能障碍:任何原发或继发的凝血功能异常,均能发生产后出血。

十八、孕妇死亡四大原因:出血、感染、妊娠合并心脏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十九、先兆子宫破裂主要表现:子宫病理缩复环形成;下腹部压痛、胎心率异常和血尿。

二十、滴虫性阴道炎:分泌物特点:稀薄脓性、黄绿色、泡沫状、有臭味。诊断:最简便的方法是0.9%氯化钠溶液湿片法。

二十一、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临床表现:外阴瘙痒、灼痛、性交痛以及尿痛,部分患者阴道分泌物增多。分泌物由脱落的上皮细胞和菌丝体、酵母菌和假菌丝组成,其特征为白色稠厚呈凝乳或豆腐渣样。

诊断:0.9%氯化钠溶液湿片法或10%氢氧化钾溶液湿片法或革兰染色检查分泌物中的芽生孢子和假菌丝。

二十二、细菌性阴道病:治疗首选甲硝唑mg,每日2次,口服,共7日;或克林霉素mg,每日2次,连服7日。

三十七、宫内节育器:主要作用:1、用于长效避孕;2、用于紧急避孕;3、防止宫腔粘连;4、用于不明原因的不孕症。

三十八、紧急避孕:无保护性生活后或避孕失败后几小时或几日内,妇女为防止非意愿性妊娠的发生而采用的补救避孕法。方法:1、宫内节育器:在无保护性生活后5日之内放入,有效率达95%以上。2、紧急避孕药:①雌、孕激素复方制剂;②单孕激素制剂;③米非司酮。

三十九、人工流产综合反应:手术时疼痛或局部刺激使受术者在术中或术毕出现心动过缓、心律不齐、面色苍白、头昏、胸闷、大汗淋漓,严重者甚至出现血压下降、昏厥、抽搐等迷走神经兴奋症状。严重者可加用阿托品0.5—1mg静脉注射。

三十四、排卵性月经失调:较无排卵性功血少见,多发生于生育年龄妇女。

类型:1、黄体功能不足:月经周期中有卵泡发育及排卵,但黄体期孕激素分泌不足或黄体过早衰退导致子宫内膜分泌反应不良和黄体期缩短。

2、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月经周期有排卵,黄体发育良好,但萎缩过程延长,导致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

三十五、子宫内膜异位症:具有活性的子宫内膜组织(腺体和间质)出现在子宫内膜以外部位时,简称内异症。持续性加重的盆腔粘连、疼痛、不孕是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症状:1、下腹痛和痛经:继发性痛经、进行性加重是内异症的典型症状;2、不孕;3、月经异常;4、性交不适;5、其他特殊症状。最佳诊断方法:腹腔镜检查,

妊娠滋养细胞肿瘤:继发于葡萄胎排空后半年以内的妊娠滋养细胞肿瘤的组织学诊断多数为侵蚀性葡萄胎,1年以上者多数为绒毛膜癌,半年至1年者绒毛膜癌和侵蚀性葡萄胎均有可能,时间间隔越长,绒毛膜癌可能性越大。

转移性妊娠滋养细胞肿瘤:大多为绒癌,尤其是继发于非葡萄胎妊娠后绒癌。

肿瘤主要经血行播散,转移发生早而且广泛。最常见的转移部位是肺(80%),其次是阴道(30%)、盆腔(20%)、肝(10%)和脑(10%)等。

由于滋养细胞的生长特点是破坏血管,各转移部位症状的共同特点是局部出血。

治疗原则:治疗原则以化疗为主、手术和放疗为辅的综合治疗,绒癌对化疗最敏感。

十一、葡萄胎:妊娠后胎盘绒毛滋养细胞增生、间质水肿,形成大小不一的水泡,水泡间借蒂相连成串形如葡萄,也成水泡状胎块。

完全性葡萄胎:病理:镜下见绒毛体积增大,轮廓规则,滋养细胞增生,间质水肿和间质内胎源性血管消失。

临床表现:1、停经后阴道流血;2、子宫异常增大、变软;3、妊娠呕吐;4、子痫前期征象;5、卵巢黄素化囊肿;6、腹痛;7、甲状腺功能亢进征象。

诊断:1、超声检查:B型超声波是诊断葡萄胎的重要辅助检查方法,最好采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典型表现为子宫明显大于相应孕周,无妊娠囊或胎心搏动,宫腔内充满不均质密集状或短条状回声,呈“落雪状”,若水泡较大而形成大小不等的回声区,呈“蜂窝状”。

处理:1、清宫:一经确诊,应及时清宫。

2、卵巢黄素化囊肿的处理:清宫后会自行消退,一般不需处理。

3、预防性化疗;4、子宫后切除术。

随访:随访两年。应注意月经是否规则,有无异常阴道流血,有无咳嗽、咯血及其转移灶症状,葡萄胎随访期间应避孕1年,方法推荐避孕套和口服避孕药。

子宫内膜癌:是发生于子宫内膜的一组上皮性恶性肿瘤,以来源于子宫内膜腺体的腺癌最常见,为女性生殖道三大恶性肿瘤之一。

发病类型:

转移途径:1、直接蔓延:癌灶初期沿子宫内膜蔓延生长,向上可沿子宫角波及输卵管,向下可累及宫颈管及阴道。

2、淋巴转移:子宫内膜癌主要转移途径。

3、血行转移:晚期患者经血行转移至全身各器官,常见部位为肺、肝、骨等。

分段诊刮是最常用、最有价值的诊断方法.

手术治疗:切除癌变的子宫及其他可能存在的转移病灶,是内膜癌的主要治疗方法。

子宫肌瘤:女性生殖器最常见的良性肿瘤,由平滑肌及结缔组织组成。

分类:1、按生长部位分:①宫体肌瘤(90%);②宫颈肌瘤(10%)。

2、按肌瘤与子宫肌壁的关系分:①肌壁间肌瘤;②浆膜下肌瘤;③粘膜下肌瘤。

变性:肌瘤失去原有的典型结构。

1、玻璃样变:又称透明变性,最常见。

2、囊性变:玻璃样变继续发展,很难与妊娠子宫或卵巢囊肿区别。

3、红色样变:多见于妊娠期或产褥期,为肌瘤的一种特殊类型坏死。

4、肉瘤样变:0.4%—0.8%,多见于年龄较大妇女。

5、钙化:多见于蒂部细小、血供不足的浆膜下肌瘤及绝经后妇女的肌瘤。

临床表现:1、症状:与肌瘤部位、有无变性相关,与肌瘤大小、数目关系不大。①经量增多及经期延长;②下腹包块;③白带增多;④压迫症状;⑤其他:常见下腹坠胀、腰酸背痛,经期加重,可引起不孕或流产。

2、体征:与肌瘤大小、位置、数目及有无变性相关。

宫颈活组织检查:确诊宫颈鳞状上皮内瘤变的最可靠方法。

宫颈癌: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原位癌高发年龄为30—35岁,浸润癌为50—55岁。

高危型HPV感染是宫颈癌的主要危险因素。

转移途径:

1、直接蔓延:最常见,癌组织局部浸润,向邻近器官及组织扩散。

2、淋巴转移:癌灶局部浸润后侵入淋巴管形成瘤栓,随淋巴液引流进入局部淋巴结,在淋巴管内扩散。

3、血行转移:极少见,晚期可转移至肺、肝或骨骼等。

诊断:1、宫颈刮片细胞学检查:是筛查的主要方法,在转化区取材。

2、宫颈碘实验:正常宫颈阴道部鳞状上皮含丰富糖原,碘溶液涂染后呈棕色或深褐色,不染色区说明该处上皮缺乏糖原。

3、阴道镜检查:宫颈刮片细胞学检查巴氏3级及3级以上,TBS分类为鳞状上皮内瘤变,均应在阴道镜观察下选择可疑癌变区行宫颈活组织检查。

4、宫颈和宫颈管活组织检查:确诊宫颈癌及宫颈癌前病变的最可靠依据。

5、宫颈锥切术:适用于宫颈刮片检查多次阳性而宫颈活检阴性者;或宫颈活检为原位癌需确诊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sofkz.com/wadwh/1228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