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指血液在深静脉不正常的凝结,好发于下肢。在欧美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在我国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本病在急性阶段不能得到及时诊断和处理,一些血栓可能会脱落,造成患者的肺,脑等重要脏器的栓塞而导致死亡。另一些患者不能幸免慢性血栓形成后遗症的发生,造成长期病痛,影响生活和工作能力。
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病因:血流滞缓、血液高凝及血管壁损伤。
一、导致血流瘀滞状态的病因有
久病卧床、外伤或骨折、较大的手术、妊娠、分娩、长途乘车或飞机久坐不动、或长时间的静坐及下蹲位等。以上原因均可导致血流缓慢、瘀滞,因而促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如下肢骨折后,石膏或其他固定方式使患肢制动,活动受限,小腿的肌肉不能正常发挥唧筒作用,血流缓慢和淤滞,因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较高的发病率。
手术是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诱发因素。较大的手术亦与血流缓慢、淤滞有密切关系,手术中由于长时间的仰卧和麻醉,下肢肌肉完全麻痹,失去了正常的收缩功能,肌肉松弛,静脉舒张;手术后又因刀口疼痛,患者长时间卧床、半坐位或侧卧位,下肢肌肉处于松弛状态,而使下肢深静脉血流减慢,从而为血栓形成创造了条件。
妇女产后也是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常见诱发因素.
除以上原因外,由于人体在解剖和生理上的特殊性,所以解剖原因也可是血流减慢。如左髂静脉在解剖上受右髂动脉骑跨,其远侧的静脉血回流相对的较右侧缓慢。深静脉血栓形成经常发生于手术后、骨折、产后等,其中血流缓慢时一个重要因素,临床上所见的患者亦大部分发生在左下肢。除此,静脉的瓣膜袋、腓肠肌静脉窦,也是造成血流缓慢的因素。
二、导致血液高凝状态的病因
通常,如创伤、手术后、大面积烧伤、妊娠及产后等,可见血小板增高,粘附性增强。术后数日内血液中血小板较正常高2-3倍。血小板对胶原纤维有很强的亲和力,当静脉内膜损伤后,血小板迅速聚集粘附与损伤部位,同时释放出凝血因子,这些凝血因子参与血液循环,血液成分改变,使血液呈高凝状态,而为血栓形成创造了条件。
另外,血小板增高,在血小板内合成的血栓素也增高,血栓素具有强烈的促血小板聚集和收缩血管的作用。从而不能消除血栓素的生物效应,最终形成血栓。此外,创伤及大面积烧伤,由于严重的失血,脱水,造成血液浓缩,血细胞增多也可增加血液的凝固度。长期服用避孕药,亦可使血液中凝固因子增加和抗凝血酶Ⅲ活性降低,而诱发血栓形成。
国外报告妇女口服避孕药发生静脉血栓形成比正常人多5倍。各种恶性肿瘤,在崩解产物中含有组织凝血因子,也可导致血液呈高凝状。据报道,肿瘤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高达40.9%。
三、导致静脉壁损伤的病因
当静脉壁受到任何因素(常见的有机械性损伤、感染性及化学性损伤等)损伤时,都会使静脉内膜下基膜和结缔组织中的胶原裸露,血小板发生聚集,并释放许多生物活性物质,这些物质又可加重血小板的聚集,有利于形成血栓。总之,当静脉壁损伤后所发生的各种改变,都可引起局部血小板粘附、聚集,纤维蛋白及血细胞沉积,最终形成血栓。
1.机械性损伤
静脉局部挫伤、撕裂伤骨折碎片刺伤及其他锐器伤等机械性损伤,均可诱发静脉血栓形成。如股骨干骨折损伤股静脉,股骨颈骨折损伤股总静脉,骨盆骨折损伤髂总静脉等,均可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施行直接涉及静脉的手术,如深静脉瓣膜修复术、静脉转流术和静脉段移植术等常可并发静脉血栓形成。反复穿刺静脉或于静脉内留置输液导管,亦可并发静脉血栓形成。妊娠期子宫体逐渐增大,对髂静脉产生压迫;骨盆、髋关节及股骨上端的手术,也可间接或直接地损伤股髂静脉,而诱发静脉血栓形成。
2.化学损伤静脉输注大量的高渗葡萄糖液、各种有刺激的抗生素(如四环素、红霉素)、抗癌药物以及造影剂等。均能不同程度的激惹静脉内膜,内皮细胞受损,诱发静脉血栓形成。
3.感染性损伤细菌血行感染也可诱发静脉血栓形成。如分娩前后盆腔充血、感染和子宫内膜炎及其他感染均可导致静脉血栓形成。
4.其他病因如年龄肥胖及抗活化蛋白C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多为中年以上,老年人的发病率特别高,而儿童则几乎不发生本病。老年人血液高凝可能是生理性的,多患血液易凝的多种疾病,如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等,这都是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其次老年人的静脉逐渐老化,也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还有报道,一种由抗凝因子缺陷,导致的蛋白C抗凝途径中抗活化蛋白C现象,是引起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本病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
(一)常见症状
可无症状;轻者仅有局部感沉重,站立时症状加重;重者常见的有是一侧肢体的肿胀,局部疼痛;也可以肺栓塞为首发症状。
(二)常见体征
1.压痛
静脉血栓部位常有局部压痛,有时在胭窝部可触及痛性条索。
2.肢体肿胀
肿胀大多在起病后第2~3天最重,之后逐渐消退,表现为患肢周径逐步缩小,但很难转为正常。
3.皮肤颜色
因静脉回流障碍,血液在组织停留时间延长,血液中还原性血红蛋白增多,局部出现蓝色(紫绀)-蓝色炎性疼痛症;少数因肢体肿胀严重,使组织内张力增高,超过正常的灌注压时,动脉血液不能进入组织,皮肤可呈白色-白色炎性疼痛症。
4.皮肤温度
患肢皮肤温度升高。
5.浅静脉曲张
深静脉阻塞后,静脉血液可通过深浅静脉之间的交通支回流。引起浅静脉压升高,可出现浅静脉曲张。
6.长期静脉淤血症状
长期静脉淤血可出现营养障碍、皮肤色素沉着、淤积性皮炎、瘀血性溃疡等。
预防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不仅可以引发致命性的肺栓塞,而且其后遗症对病人的劳动能力及生活质量有很大的影响,针对有危险因素的病人采用一系列预防措施,能明显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
各种手术是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术后鼓励患者抬高下肢和早期下床活动,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靠措施,但对血栓形成的高危患者,无显著临床意义,手术时应彻底止血,术后常规使用止血药物以预防术后出血的错误观念,可能促使血栓形成
目前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方法主要有2类:药物预防和机械物理方法。
1.药物预防
(1)小剂量肝素:肝素具有明确的抗凝作用,在体内及体外均能防止血栓形成,但肝素有引起出血的副作用,术前或术后用肝素,可能造成创面渗血,术中失血加大,鉴于此,目前主张小剂量法,减少出血危险,具体方法是术前2h,肝素U皮下注射;术后每隔8~12h,肝素U皮下注射,由于人种的不同,我国肝素的用量应适当减小,一般为U皮下注射,统计显示,小剂量肝素法能明显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率以及肺栓塞的发病率,不增加术中,术后大出血,但伤口局部血肿较常见,用药期间,一般无需检测出凝血功能,但应监测血小板,以防发生肝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
(2)低分子量肝素:肝素是一种混合物,其分子量组成从~,平均为1,而低分子量肝素是从肝素中提取出来的,分子量组成为~,抗凝作用表现在对抗Ⅹa和Ⅱa因子,相对于肝素,其抗Ⅹa因子的作用强于抗Ⅱa因子(两者作用比为2:1~4:1,而肝素为1:1),因此它出血倾向较肝素小,而半衰期较肝素长,皮下注射后生物利用度较肝素高,目前低分子量肝素在国外已广泛用于临床,并代替肝素成为预防血栓形成的首选药物,由于各个厂家出品的低分子量肝素其组成各不相同,具体剂量应参照各产品的说明书,低分子量肝素由于半衰期较长,1天仅需皮下注射1~2次,低分子量肝素也能引起血小板减少症,但较肝素发病率低,由于两者之间有交叉作用,因此对于肝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的病人,不能用低分子量肝素来替代,使用低分子量肝素一般无需监测出凝血功能,低分子量肝素如过量,同肝素一样,可用鱼精蛋白与之对抗。
(3)口服抗凝药:主要为香豆素类药,最常用的为华法林,为预防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在术前及术后用药,需注意的是华法林起效时间一般在服药后3~4天,由于华法林个体差异很大,治疗窗较窄,因此用药期间需监测凝血酶原时间(PT),其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应控制在2.0~3.0,有学者建议针对不同的手术华法林的用量应不同,对于髋关节,膝关节成形术,华法林剂量稍大些,而对于一般的腹部手术,下肢骨折复位手术,用药量可减小,华法林如过量,其出血的危险性加大,此时可用维生素K1对抗。
(4)口服抗血小板药物:最常用的有阿司匹林和噻氯匹定等,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及释放反应,口服抗血小板药能减少血栓形成的危险性,但临床使用后发现,由于阿司匹林主要针对血小板作用,对于凝血因子几乎无作用,因此手术中创面渗血较多,但其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不如低分子量肝素及华法林。
(5)其他:低分子右旋糖酐(平均分子量为4万)的抗凝作用主要包括:①血液稀释作用;②降低血小板的黏附作用;③提高血栓的易溶性,手术中及术后每天静脉滴注ml右旋糖酐40,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有一定的作用,其副作用主要有出血倾向,过度扩容及过敏反应等。
2.机械物理方法
(1)间歇性腿部充气压迫法:小腿肌肉是人体的第二心脏,走动时依靠小腿肌肉的收缩,有助于腿部静脉血回流,当因各种原因使下肢制动时,腿部静脉血流速减慢,为血栓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在病人手术或卧床时,用充气带绑缚病人小腿,间歇充气压迫小腿肌肉,能使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加快,从而起到预防血栓的作用,此法尤其适合抗凝禁忌的病人,但下肢缺血的病人应慎用。
(2)阶梯压差性弹力袜:穿有阶梯压差的弹力袜,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也有一定的作用,其原理尚不清楚,可能与其加速下肢静脉回流有关,由于方法简便,安全,适用于有轻度血栓形成倾向的病人,或配合其他预防措施,提高预防的有效性,与间歇性充气压迫法一样,对下肢缺血的病人应慎用。
本病的并发症主要有以下几种:
1,肺栓塞
肺栓塞是指肺动脉或其分支被栓子阻塞所引起的一个病理过程,其诊断率低,误诊率和病死率高,据文献报道美国每年发生肺栓塞65万人,死于肺栓塞者达24万人,英国统计每年发生非致命肺栓塞4万人,因肺栓塞致死的住院患者2万人左右,有学者认为80%~90%的肺栓塞栓子来源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尤其是在溶栓治疗过程中栓子脱落的几率更高,大的栓子可导致患者在几分钟内死亡,有报道称髂股静脉血栓引起肺栓塞的死亡率高达20%~30%,肺栓塞典型症状为呼吸困难,胸痛,咳嗽,咯血,三大体征为肺啰音,肺动脉瓣区第二音亢进,奔马律,因此,临床上肺栓塞的预防比治疗更重要,目前临床上预防肺栓塞多采用腔静脉滤器置入。
2,出血
溶栓治疗中最主要的并发症是出血,特别应警惕胃肠道,颅内出血,因此溶栓治疗前应检查血型,血红蛋白,血小板及凝血功能;药量的调整通常以凝血酶原时间(PT)和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维持在正常值的2~2.5倍为宜,溶栓过程及溶栓后应密切观察病人有无出血倾向,如血管穿刺点,皮肤,牙龈等部位,观察有无肉眼血尿及镜下血尿,有无腹痛,黑便等情况;如有穿刺部位出血,可压迫止血,严重的大出血应终止溶栓,并输血或血浆对症治疗,对于出血性并发症应指导病人自我观察及预防,如牙龈出血,鼻腔出血,皮肤粘膜出血,出现黑便等,嘱病人不用硬、尖物剔牙,挖鼻孔,耳道,勿用力咳嗽以免引起咯血;选用软毛牙刷刷牙,动作轻柔,以免引起不必要的创伤;饮食宜清淡宜消化,以免食物损伤消化道,多次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3,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是最常见最重要的并发症,在血栓的机化过程中静脉瓣膜遭受破坏,甚至消失或者黏附于管壁,导致继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即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血栓形成后综合征是发生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数月至数年,主要表现为下肢慢性水肿,疼痛,肌肉疲劳(静脉性跛行),静脉曲张,色素沉着,皮下组织纤维变化,重者形成局部溃疡,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有报导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遵照医嘱,出院后穿弹力袜,口服抗凝药物(如拜阿司匹林mg(/次·天))3个月至半年,避免久站久坐,休息时抬高患肢,一般很少发生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对于已发生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患者,若有瓣膜关闭不全的可采用瓣膜修补术,手术时操作应轻巧,避免损伤静脉,术中用脉冲电极刺激小腿肌肉增加收缩促进回流,术后鼓励病人足和趾经常主动活动,均取得满意疗效。
饮食保健
适宜食用
高维生素(芹菜、韭菜、粗粮、豆类)、高蛋白(肉类、鱼类、乳制品类)、高热量(牛奶、蛋糕、鸡蛋、甜食)
多吃优质蛋白质,如牛奶、鸡鸭(最好是野生的柴鸡)、鱼类、蛋类(蛋黄应少吃)、豆制品,少吃猪、牛、羊肉,且以瘦肉为好。
.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品,如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水果、西红柿、山楂等;
多吃纤维素多的食物,如芹菜、粗粮等,增加胃肠蠕动,避免大便干燥。
富含维生素B6的豆制品、乳类、蛋类;
富含维生素E的绿叶蔬菜、豆类等。
适宜喝热牛奶或听轻音乐,使大脑放松,促进睡眠。
不宜食用
低脂(禁用肥肉、蛋黄、脑)饮食,忌食辛甘肥腻之品;
少吃或不吃动物脂肪和动物内脏,如肥肉、肥肠、肚,因这些食品含有很高的胆固醇及饱和的脂肪酸,容易加重动脉硬化。
饮食应以清淡为主,避免过咸,最好不吃咸菜。因为吃得过咸,容易引起高血压。
避免喝咖啡、浓茶等刺激性饮料。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
(一)急性期治疗
1.一般治疗
病人应卧床休息,减少因走动使血栓脱落而发生肺栓塞的危险,切忌按摩挤压肿胀的下肢。患肢抬高超过心脏平面,有利于血液回流,肿胀消退。卧床时间一般在2周左右。
2.抗凝治疗
(1)低分子量肝素:根据不同厂家相应产品的使用说明书给药,皮下注射,每12小时注射1次(如速避凝U,皮下注射,2次/日)。用药时间一般不超过l0天。
(2)华法林:华法林在体内起效慢,一般在服药2~3天后开始起效,临床上常同时与低分子量肝素一起使用,待华法林达到治疗作用时,停用低分子量肝素。
用法:华法林2.5mg口服,1次/日,口服,根据凝血酶原时间(PT)调整剂量。
禁忌证:消化道溃疡者、肝、肾功能严重不全者、近期发生脑出血者、流产后、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者等。
3.溶栓治疗
目前认为对发病72小时以内,治疗效果较好,对陈旧性血栓也有效。目前多采用尿激酶静脉给药,用量各地差别较大。可用首日剂量10万~20万U静脉滴注,以后每日lO万U,连用3~10天。用药过程中注意监测患者的出、凝血功能。
4.抗血小板治疗
阿司匹林75~mg,1次/天。口服;氯吡格雷75mg,1次/天,口服。
5.降低血液黏稠度治疗
①曲克芦丁注射液0.2~0.3g加入5%~10%葡萄糖液ml静脉滴注,1次/天;曲克芦丁片mg,3次/天,口服。②低分子右旋糖酐注射液~ml静脉滴注,1次/天。③山莨菪碱10~20mg加入5%~10%葡萄糖液ml静脉滴注,1次/天。
6.介入和手术治疗
急性期(2~3天以内)可施行静脉切开取栓术、导管取栓术、介入溶栓术等。溶栓或手术前是否需放置滤器一直是争议。一般认为放置滤器的目的是防止肺梗死(PE)。适应证:反复发生PE;存在抗凝治疗禁忌证;需要手术取栓;下肢静脉存在悬浮游离血栓。
(二)慢性下肢静脉阻塞的治疗
应根据病人的情况选择非手术治疗或手术治疗。
1.机械物理治疗
阶梯压差医用弹力袜,能明显改善病人的症状,减轻患肢胀痛感,加速肿胀消退,并能有效地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晚期并发症。日间应坚持穿戴.临睡前去除。下肢静脉血栓急性期时应禁用,以防血栓脱落造成肺栓塞。
2.药物治疗
抗凝治疗,能有效地预防血栓再次形成。一般选用口服抗凝治疗,华法林、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3.介入和手术治疗
(1)腔内介入治疗:球囊导管扩张、放置支架,恢复管腔内径。腔内介入方法简单,但只适合大静脉短段狭窄,远期效果尚不肯定。
(2)手术治疗:由于静脉血流的特殊性,旁路血管长期通畅率不如动脉血管,因此手术治疗应严格控制适应证。
预防护理
(1)邻近四肢或盆腔静脉周围的操作应轻巧,避免静脉内膜损伤。
(2)避免在小腿下垫枕,以免影响小腿深静脉回流。
(3)手术后及时翻身拍背、按摩下肢、早下床活动。
(4)长期卧床主动活动足和趾、多做深呼吸及咳嗽动作等。
(5)高危患者可药物预防:低分子量肝素、口服抗凝药、抗血小板药物等;间歇性腿部充气压迫法、阶梯压差性弹力袜机械物理方法预防等。
护理
1.急性静脉栓塞患者为控制水肿减轻疼痛,应予卧床休息2周,抬高患肢20o-30o,但不要过度伸展下肢或在膝下垫枕或其他物体致膝关节屈曲,以防进一步阻塞静脉回流。
2.术前患者肢体疼痛可给予止痛剂。须嘱患者切忌用手按摩和摩擦患肢以免血栓脱落造成肺动脉栓塞。
3.进食低脂富含纤维素的饮食,保持大便通畅以减少因用力排便腹压增高影响下肢静脉回流。不宜穿紧身衣以免静脉压升高致血液淤滞。
赞赏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