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髂动脉狭窄治疗专科医院 >> 髂动脉狭窄治疗 >> 岐黄学者史大卓中医临床遣方用药方法讲

岐黄学者史大卓中医临床遣方用药方法讲

 

10月29日,岐黄学者、中医院副院长史大卓教授在国医大讲堂作了《平衡、互因与辨病、辨证——中医临床遣方用药方法》讲座。

一、辨证论治和遣方用药01

中医认识疾病的原理

同气相求、取类比像、阴阳互根互化,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其生理病理变化顺从自然界阴阳变化和气机氤氲升降的规律。

02

中医认识疾病的方法

四诊合参,综合归纳、思辨人体某阶段阴阳失衡的病因和病机,总结出“证”。

03

中医的治病模式用自然药物(中药)阴阳属性(寒热、寒凉、升降、润燥等),而不是仅用功效;重在调整机体阴阳偏盛偏衰,使之达到相对平衡(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而不是简单针对病理变化,去除病因。

04

辩证模式

由外及内的演绎、思辨和推理——“黑箱模式”。医者认知方法或认知能力不同,归纳的“证”会有很大差异,与之相对应的论治便显得灵活无边,无中绳可据;与之对应的治疗方法,多数有一定疗效,原因在于从不同方面调理集体阴阳的平衡。

05

十纲辨证

在八纲(阴阳、虚实、表里、寒热)基础上,加“升降“,因为“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病在上者因而越之,在下者因而劫之”。所以,加升降辨证,既助于辨生理,也助于辨病理,还可指导用药。

06

遣方用药

遣方用药贵在药物升、降,浮、沉,寒、热、温、凉的阴阳属性,而不仅是功效。

凡药之所用,皆以气味为主,补泻在味,随时换气。其薄者,为阳中之阴,气厚者,为阳中之阳;味薄者,为阴中之阳,味厚者,为阴中之阴。……一物之内,气味兼有,一药之中,理性具焉,主对治疗,由是而出。《脾胃论》

07

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八纲(新十纲)为总纲,根据外感、内伤等不同,结合脏腑、六经、气血、三焦辨证,归纳辨因、辨病、辨势、辨位、辨性,然后确立相应治法。

08

遣方用药:以治法为指导,将中药的阴阳属性、功效集合为与治法相对应的“方”。“方”的配伍:针对主证(病)、主因和脏腑生克、气机升降、经络运行的承制关系,根据正治、反治、顺治、逆治不同,结合中药阴阳属性,君臣佐使相伍为用。

09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组成:甘草四两炙,生姜三两切,桂枝三两去皮,人参二两,生地黄一斤,阿胶二两,麦门冬半升,麻子仁半升,大枣三十枚擘。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纳胶,烊化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复脉汤。气阴两虚、心脉失和方剂益气养阴(血)药中,伍桂枝通心气、和血脉,顺从心主血脉特性生姜、大枣和营卫。“损其心者,调其营卫”

为什么养血活血药用当归?理气药用陈皮?当归入十二经,养血活血,使血脉各得其所,血以载气;陈皮斡旋中焦气机,气血相依,升降相因。

《伤寒论》半夏泻心汤组成:半夏半升,黄芩、干姜、人参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 十二枚,炙甘草三两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渣,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更是寒温并施、升降同用,以顺从脾胃特性,调理脾胃。但肺寒热互结不用此法—宣化、透郁热。金匮肾气丸本补肾阳、补肾气的方剂,却于大剂补肾阴药中稍佐附子、肉桂,以阴中求阳、微生少火。但脾阳(腐熟运化水谷),和心阳(温运血脉)却不能用此法。

二、根据中医传统认识、辨识疾病

注重整体、宏观、联系,司外揣内,通过外在症、征、象,归纳、演绎疾病的病因、病性、病位、病势,归纳出“证”的概念。

1中风病认识方法学的转变

唐宋以前,倡“外风”学说,“内虚邪中”,大秦艽汤主治;唐宋以后,突出“内风”立论,提出“类中”概念。王清任立气虚之说,半身元气虚、经络无气、瘀血阻脉,立补阳还五汤治之。

近代,根据大便秘结、神志昏蒙、头痛等症状,认为病机属于阳明气结、风阳痰火菀于上,治疗采用上病取下、通其腑气方法。

方药:小承气合羚角钩藤汤或三化汤加味(大黄、枳实、厚朴、羌活、安宫牛黄丸)治之,使大便通、气血得降、痰火得散,元神之腑自然清净。

2类风关(痹症)治疗方法学发展

类风湿关节炎(痹症),以三痹论治效果欠佳。因其骨髂变型、僵直、屈伸不利、夜间疼痛较重,认为病在阴分、在经筋骨骱(同气相求),从温补肝肾、搜剔经络骨骱风寒湿邪、活血止痛立法。

邪蕴化热酿毒、痛重者,温化+清解经筋骨骱之毒(味厚养阴+温化、清解热毒。味厚养阴:生地、知母、白芍;温化:制附子、鹿含草、巴戟天;清解:犀角、羚羊角、双花、蛇舌草等)。

3糖尿病(消渴病)认识方法学的发展

糖尿病(消渴)古人以三消分治临床“三消”兼杂,近多从阴虚燥热立论,三消统治。《内经》“二阳结热为之消”。针对口渴、善饥、多饮,用白虎汤或人参加白虎汤清热生津。

二阳结热,非阳明经热。经热用白虎汤,结热用大黄黄连泻心汤。故治疗消渴病口渴、喜饮、善饥者,在养阴清热基础上,伍大黄、黄连,可使结热祛、津液复。

4温热病认识方法学的发展

温病学的“卫气营血”、“三焦辨证”理论,亦为临床治疗带来方法学突破;温病截断扭转理论,突破传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则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的藩篱,显著提高了温热病疗效。

湿热伏于膜原,半表半里,最易入气分血分,治疗应疏达气机、清透膜原(柴胡、半夏、厚朴、槟榔)。达原饮、小柴胡汤和三仁汤、甘露消毒饮。

三、将现代科学发现,纳入中医辨证体系

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拓展中医认知视野,辨识现代医学发现的病理生理改变,是提高中医临床辨证能力和提高疗效的重要环节。

脑出血:CT、MRT诊断的脑出血:“离经之血”便是“瘀”,突破脑出血禁用活血化瘀药的禁忌;采用活血化瘀方药(水蛭、地龙、丹参)治疗,在缓解脑组织水肿、改善脑组织缺血坏死方面,大量研究证实效果肯定。

尿毒症:浮肿、面色苍白、尿少等为阳虚水泛症状,因毒性代谢产物蓄积,中医认为是浊毒内滞,使用泻下浊毒的大黄、槐米、生牡蛎、蒲公英、黄芩等通腑化毒。

心功能不全,尤其肺心病,因肠道瘀血水肿,中医认为是瘀血、肠道积滞。用大黄、丹参、川芎等活血通腑。

四、病证结合,提高整体辨病能力

中医“辨病”,不是简单西医辨病、中医分型论治。任何一个病,因环境、禀赋及阶段不同,皆会有各种各样的“证”,并非几种“证型”能概括。

简单分型治疗,会掩盖疾病复杂性、多变性,产生单一的病-证-方的线性模式。现代医学疾病,在其某个特定阶段,病理变化基本一致,临床症状亦大都相同。

冠心病:基本病变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痉挛及微血栓形成,症状为心前区不适。

急性肾小球肾炎:基本病变为肾小球基底膜弥漫增生性炎症,毛细血管袢微血栓形成断裂,表现为上呼吸道或皮肤感染后继发血尿、少尿、浮肿、高血压等。

五、脏腑(器官)特点和辨证用药由于认识方法学不同,有关脏腑病理生理特点的认识差异甚大,如传统中心的心、肺和现代医学的心、肺,但需注意“异中有同”。

《内经》、《难经》即有解剖概念,且随解剖发展脏腑功能的认识逐渐发展,如王清任医林改错,开创活血化瘀治疗许多疾病的先河。

华佗刮骨疗毒,计划给曹操开颅治疗严重头痛,皆是例证。

观看精彩直播详情,手机


转载请注明:http://www.sofkz.com/ways/1147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