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1月20日,医院专家团队实施中国首例人子宫移植手术,成功将母亲的子宫移植给女儿杨华(化名)。年1月20日18点19分,伴随着一声啼哭,医院妇产科平安产子。经陕西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检索,这是中国第一个、全球第十四个在移植子宫内孕育出生的宝宝,他的出生标志着我国在生殖医学子宫因素不孕治疗领域取得突破性成就,同时在子宫移植领域走在国际前列。
母亲移植子宫给22岁女儿年,22岁的杨华因从未来过“例假”,医院妇产科就诊。原以为只是比同龄女孩稍晚,但随后的超声结果,却让杨华难以接受:先天性无子宫。“可以通过子宫移植拥有孩子”。医生的一番话,让原本陷入绝望的杨华,看到一丝希望。
“为了能让闺女拥有一个‘圆满’的人生,哪怕是要我的命,我都愿意”。得知能帮助闺女弥补“遗憾”,母亲毅然决定将自己的子宫捐给女儿。等待移植的日子里,杨华走进了婚姻殿堂。
在器官移植领域,子宫移植由于这一器官位于人体盆腔深部、血管纤细,术中血管切取、缝合难度极大,排斥反应强烈等原因,至今仍是世界性医学难题。国际上,也仅有个别国家尝试过数例。
针对这一世界性医学难题,医院妇产科主任陈必良教授等专家,自年在国内率先开展相关研究,成功实施数对山羊间子宫移植,在手术、麻醉及抗排斥反应等方面积累经验。与此同时,借鉴国外子宫移植成功先例,结合亚洲女性生理结构特点,开展集智攻关和协同创新。
在进行子宫移植前,年8月1日,专家团队为杨华施行取卵手术,通过辅助生殖技术形成14枚胚胎并冻存,为后续孕育子女做好准备。年11月20日,医院妇产科等11个学科、38位专家协作,同时为杨华和母亲开展手术。术中,为将风险创伤降到最小,陈必良教授采用达芬奇机器人技术,为母亲进行世界首例机器人辅助子宫切取术。随后,将母亲子宫放入杨华体内,并由显微外科赵广跃副主任医师在显微镜下进行血管吻合显微手术。整个手术历时14小时获得成功。术后,在医护人员精心照料和密切监护下,杨华生命体征平稳,各项指标正常,新移植子宫成活。
冷冻胚胎植入子宫孕育新生在对移植子宫连续监测后,为提高胚胎移植成功率,专家团队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改善杨华子宫内膜情况,为胚胎着床做好准备。年6月13日,妇产科王西林教授实时监测超声,在超声“慧眼”精确指引下,妇产科黄艳红教授小心翼翼地将冷冻胚胎植入移植的子宫内。14天后,复苏胚胎着床,杨华成功妊娠,这已是第五次尝试。妊娠早期,杨华出现妊娠剧吐、先兆流产的症状,妊娠中晚期出现胎儿生长受限,先后4次住院进行保胎等治疗。
整个孕期,为避免出现并发症、确保母婴健康,妇产科、泌尿外科专家团队结合杨华身体情况,制定了个体化免疫抗排斥用药等方案,并定期进行超声、血药浓度、激素水平等监测。根据监测结果,实时调整用药,保证胎儿羊水、体重、胎心等生长发育指标处于正常范围。
26岁女儿产下2kg男婴足月的胎儿对移植子宫造成的压力,让分娩的风险成倍增加,陈必良教授团队选择在孕33+6周进行剖宫产手术,迎接这个新生命的到来。年1月20日,陈必良教授主刀施行剖宫产手术,刘朵朵教授配合手术,麻醉科陈敏教授施行麻醉。术中,采取腹壁纵切口完成子宫下段剖宫产,探查确认移植的子宫动静脉缝合口、韧带等恢复良好,手术历时1小时6分钟圆满成功。新出生的宝宝身体各指标正常,体重2kg,身长48cm,Apgar’s评分:1分钟10分,5分钟10分,10分钟10分。剖宫产手术结束后,专家团队没有立即摘除子宫,小两口还计划着孕育二胎。
据陈必良教授介绍,中国育龄妇女中,子宫性不孕人群约有万左右,每年新生儿中先天性无子宫无阴道女婴占3~5万。目前,陈必良教授团队已成功实施2例人子宫移植,完成4项世界首创:世界首创以供体卵巢静脉作为移植子宫静脉血管回流支缝合于受体髂外静脉,供体髂内动脉缝合于受体髂外动脉的“西京术式”;世界首创达芬奇机器人辅助供体子宫切取术;世界首创术后六联免疫监测体系;世界首创以子宫直动脉、直静脉术中及术后超声监测作为移植子宫血流监测指标。
借助系列创新技术,中国首例在移植子宫内孕育宝宝的出生,将为众多子宫性不孕女性带来生子希望。
相关链接年11月27日《科技日报》刊发新闻
首例母女间子宫移植手术新鲜在哪儿
本报记者史俊斌
手术成功的消息向社会公布不到一天,截至26日上午9时许,医院已经收到子宫移植手术预约17例,网上预约、电话咨询和登门求诊者应接不暇。这例成功的手术来自11月20日,第四军医大学医院将陕西安康一位43岁女性子宫移入其22岁女儿体内,这是国内首例成功实施的子宫移植手术。
子宫移植至今仍是器官移植领域的世界性医学难题。因为子宫位于人体盆腔深部,血管纤细,术中血管切取、缝合难度极大,加之排斥反应强烈,围术期护理和治疗等均是严峻挑战,国际上仅有个别国家尝试过数例开放型手术。
四医大医院妇产科主任、博导陈必良教授率领的专家团队,自年便在国内率先开展了相关研究,已成功开展数对山羊间子宫移植,在手术、麻醉及抗排斥反应等多个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结合亚洲女性的生理结构特点,开展了集智攻关和协同创新。
“子宫移植在医学上必须克服众多难题,在伦理上还必须守住道德底线。”陈必良教授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尽管相关研究他们已经开展了数年,“如果不是我院成功引进了达芬奇机器人作为技术支撑,就凭现有的医疗基础,我们还是没有绝对把握保证手术的成功。”
陈必良介绍,与传统微创技术相比,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具有众多优势,其手术创伤更小、失血更少,而且可使手术视野放大倍数达到10倍以上,能为主刀医生呈现患者体腔内三维立体高清影像,极细小的血管也能一目了然。同时,其手术器械可以模拟人手腕的灵活操作,滤除不必要的颤动,能够在有限空间内进行精细操作,减少手术中的不慎损伤。
子宫移植手术要在狭窄的盆腔内完成,手术操作的视野和空间都非常有限,且需要进行精细分离、缝合等操作,达芬奇机器人的优势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说起该机器人的好处,陈必良教授异常兴奋,滔滔不绝。他透露,年至今近3年间,医院妇科团队在达芬奇机器人技术应用上,患者例数和难度数占到国内总数2例的1/3,稳居亚洲第一,加之该团队长期对亚洲人体器官特征的潜心医疗实践与把握,为本次子宫移植手术的成功夯实了基础。
接受本次子宫移植手术的女子现年22岁,其身体先天性无子宫无阴道。医院专家们相继为该患者进行过十余次大会诊,制定了严密的手术方案和应急预案。分别于年4月、8月,为该患者进行了阴道成形术,并通过辅助生殖技术得到了其和配偶的受精卵,冷冻起来为孕育子女做好准备。
20日,由陈必良领衔,医院妇产科等11个学科、38位专家协作,同时为该患者和其母亲开展手术。在达芬奇机器人辅助下的子宫切取术,只是在患者身上打了四个眼,避免了因为开放式手术带来的创伤与缝合难题。该患者母亲的子宫被顺利放入其体内后,该院显微外科副主任医师赵广跃在显微镜下进行了血管吻合显微手术。血流开放后,通过显微镜观察,发现新移植子宫瞬时红润、饱满;超声显示,血流平稳顺畅,证实血管吻合良好。整个手术历时14个小时,获得成功。
术后次日,患者母亲即可下地活动。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各项指标正常,新移植子宫已经成活。待其身体恢复后,医院的专家们将把此前冷冻的受精卵移入新子宫内,帮助她和爱人实现做父母的心愿。
对于医学伦理方面的问题,医院医疗科助理员刘亮介绍,因为此例手术供受双方为母女关系,不存在任何利益纠葛;供受双方是完全出于自愿,且积极要求手术;供体只是提供孕育生命的平台,受体的怀孕、生产都是其丈夫以及本人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基于以上原因,医院伦理委员会通过了该例手术。
陈必良还介绍,子宫性不孕约占不孕不育患者总数的8%,虽然我国目前还未有确切统计,但据估算我国每年新出生女婴中约有10万至12万患有先天性无阴道无子宫。(科技日报西安11月26日电)
中国空军网
投稿邮箱
kj81cn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