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早,家住余杭的李大伯一觉醒来,发现自己莫名头晕,而且感觉左侧身体完全使不上劲,没有力气,缓了一会儿后还是没有好转,于是赶紧告诉了家里人。家人将李大伯送到浙江大学医学医院,经医生诊断评估为“脑梗死”,遂收治神经内科。
据了解,李大伯今年75岁,四年前曾因“脑梗死”住过院,以前也出现过头晕乏力的情况,但入院治疗后就恢复了。神经内科邵森主任医师接诊后,为李大伯采取了抗血小板及改善循环治疗,但李大伯的症状恢复欠佳,进一步完善相关血管检查发现,李大伯的右侧颈动脉重度狭窄,狭窄率超70%,这条血管就是本次发病的“罪魁祸首”。
针对李大伯的血管情况,邵森主任和白春峰主任医师积极与家属沟通,建议行颈动脉支架手术,邵主任指出,李大伯右侧颈动脉狭窄严重,如不立即手术,随时可能出现血管闭塞,造成如偏瘫、偏盲、失语、昏迷,甚至危及生命。
科室经过术前多学科讨论、会诊,为李大伯制定了最佳手术方案,建立应急预案。征得本人和家属同意后,由邵主任和白春峰主任医师为其行右侧颈动脉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术。支架置入后,李大伯右侧颈动脉狭窄解除,血流恢复正常,术后恢复良好。
邵森主任介绍,脑卒中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病因之一,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和高复发率的特点,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脑卒中包括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一种常见类型。颈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是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在医院由颈动脉狭窄引起的脑梗塞患者十分常见,大多数都是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不重视所导致的。
颈动脉狭窄的治疗方式基本有三种:药物治疗、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和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其中,药物治疗是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部分患者效果欠佳;颈动脉内膜剥脱是解除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从而恢复大脑血供,该手术的缺点是颈部切口及创伤大,恢复慢,优点是完全切除增生内膜和硬化斑块,再发生狭窄的机会较小,不需要终身服用抗血小板及抗凝药物;而颈动脉支架植入术,作为一种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起效快、恢复快、疗效确切的优点。由于来院就诊的颈动脉狭窄患者年龄越来越大,无法承受颈动脉手术风险,且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所以支架植入术成为最合适的选择。
邵主任提醒,颈动脉狭窄的很多患者在早期都会无明显诱因出现一些头晕目眩、眼前发黑、肢体麻木无力、言语不清等症状,但是这种症状常常在24小时内消失,所以很多人都不会重视。实际上,这些都是重要的“预警”信号,建议50岁以上的人每年定期进行颈动脉检查,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
专家介绍
邵森
神经内科副主任(主持工作)
主任医师
医院卒中中心负责人
中国阿尔茨海默病前期联盟医院负责人
北京神经变性病学会理事
中国中药协会脑病专委会眩晕学组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眩晕专业委员会青年常务委员
杭州市医学会神经病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杭州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委员
杭州市科普专家。毕业于浙江大学医学院,医院神经内科进修学习,从事神经内科临床工作20余年,擅长神经内科各种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病例的诊治,尤其擅长于各种脑血管病、帕金森病、痴呆、脑炎、脊髓疾病、癫痫等疾病的诊治。曾参与国家级课题多项,在国内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门诊时间:星期四上午
白春峰
神经内科主任医师
医疗专长:
头晕头痛、脑梗塞、脑出血、失眠焦虑、癫痫、帕金森病等,师从医院凌锋和焦力群教授,专注颈动脉斑块狭窄椎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和球囊扩张术、脑动脉取栓术等脑血管病介入治疗。
门诊时间:星期五上午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供稿科室
神经内科
点在看
点赞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