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脑后循环(posteriorcerebralcirculation)又称椎基底动脉系统,由椎动脉、基底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组成,主要供血给脑干、小脑、丘脑、海马、枕叶、小部分颞叶及脊髓。
后循环缺血(posteriorcirculationischemia,PCI)是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约占缺血性卒中的20%,与其它类型的卒中相比,其诊断相对较难,且治疗效果往往不佳,迟诊或误诊均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后循环缺血(PCI)
主要病因和发病机制:
(1)动脉粥样硬化是PCI最常见的血管病理表现,导致PCI的机制包括:大动脉狭窄和闭塞引起低灌注、血栓形成、动脉源性栓塞、动脉夹层等。动脉粥样硬化好发于椎动脉起始段和颅内段。
(2)栓塞是PCI的最常见发病机制,约占40%,栓子主要来源于心脏,主动脉弓、椎动脉起始段和基底动脉,最常见栓塞部位是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远端。
(3)穿支小动脉病变,有脂质透明病、微动脉瘤和小动脉起始部的粥样硬化病变等损害,好发于桥脑、中脑和丘脑。
PCI少见的病变和发病机制是:动脉夹层、动脉瘤、锁骨下盗血、纤维肌发育不良、静脉性硬化、凝血异常,以及椎动脉入颅处的纤维束带、转颈或外伤,巨细胞动脉炎、遗传疾病、颅内感染、自身免疫性病等。
后循环缺血(PCI)的主要临床表现:
脑干是重要的神经活动部位,脑神经、网状上行激活系统和重要的上下行传导束在其间通过。
当血供障碍而出现神经功能损害时,会出现各种不同但又相互重叠的临床表现,因此PCI的临床表现多样,缺乏刻板或固定的形式,临床识别较难。
PCI的常见临床症状:包括头晕、眩晕、肢体或头面部的麻木、肢体瘫痪、感觉异常、步态或肢体共济失调、构音或吞咽障碍、跌倒发作、偏盲、声嘶,Horner综合症等。
出现一侧脑神经损害和另一侧运动感觉损害的交叉表现是PCI的特征表现。
常见的PCI类型有:TIA、小脑梗死、延脑外侧综合征、基底动脉尖综合征、Weber综合征、闭锁综合征、大脑后动脉梗死、腔隙性梗死(纯运动性卒中、共济失调轻偏瘫、构音障碍-拙手综合征、纯感觉性卒中等)。
后循环慢闭开通,一直是缺血介入的难点和热点问题,患者是否需要手术?术式怎样选择?术前患者充分的评估至关重要,治疗过于积极可能会得不偿失,太保守有可能使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和治疗方式!
如何把握“进与退”?包括CT灌注、磁共振、脑血管造影和高分辨等在内的影像手段是我们做术前评估的有力武器,患者的临床症状结合影像资料,做好术前评估是手术成功的基石。
?今天提供一个实战病例,仅供参考
五十四岁正壮年,
突发脑梗后循环。
双椎动脉血流断,
脑干缺血心如煎。
全麻微创通闭塞,
血流重建奇迹还!
患者男性,54岁,家庭主要劳动力,多发脑梗、脑干梗死,头晕恶心,活动障碍,不能自理。
外院DSA:双椎动脉V4段闭塞,左椎动脉优势(起始部迂曲折叠),左椎动脉V4段至基底动脉长段闭塞,约4cm,脑干严重缺血,命悬一线!
患者发病已经2周,脑干缺血非常严重,必须开通后循环颅内闭塞段,否则后果恶劣!
患者左椎动脉起始部迂曲折叠,Guiding到位椎动脉V2远端,是否会阻断血流?术中血压如何掌控?用什么导丝开通长段闭塞?用什么球囊预扩?是否需要边支保护技术?解决长段闭塞病变,需要串联支架,用球扩支架还是自膨支架?
全麻下,用导丝轻巧开通左椎V4段至基底动脉长段闭塞,球囊预扩+串联支架成形,手术顺利,症状明显改善,满意出院。
术后1月,门诊复查良好,再无症状发作,活动自如,嘱继续随访。
来源:颈动脉学者
声明:本文为转载,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以保障双方权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