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怕白云突然无影,
最怕空气突然的热情。
最怕温度,突然一路飙升着,不淡定。
最怕突然,听到橙色预警。
美好的周六早晨,叫醒小坊的
不是“四大金刚”的飘香
不是起床的闹铃
而是9点报到的“高温橙色预警”……
昨天上海下了开水,还和着冰雹。
多少坊友遭遇了暴晒?
多少网友淋到了暴雨?
然而,越是这样的高温天,越容易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爆发。记得前不久,小坊医院门急诊人满为患的消息。其中,除了发热挂点滴的,就数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最多了。
有研究显示,气温达到35℃以上,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就会飙升。
自测脉搏,时刻监控
据专家介绍,在盛夏季节,由于气温与湿度相对较高,心脑血管疾病最易高发。
一方面,因为身体为了散热,会使体表的血管扩张,这样的话,更多的血液循环到体表,那么心脏等器官的供血相对就减少了;而另一方面,气温节节升高,人的心跳、血流速度就会加快,心肌耗氧量也会随之增加。
专家建议,夏天我们可以采取随时摸脉搏,观察脉搏跳动是否正常的方法来监测自己的身体情况,尤其在感到头晕、乏力、胸闷、心悸等身体不适的时候。
这里,小坊给大家推荐一个简单易行的自测脉搏的方法是:先安静地平躺5分钟左右,然后慢慢伸开左臂或右臂,将另外一只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搭按在手臂与手腕关节内侧连接处,尽量保持正常均匀呼吸,计数一分钟。
一般正常情况下,人的心率为70~80次/分钟。而对于老年人,则应该在60~90次/分钟之间,跳动应均匀,节律一致。
如何预防夏季心脑血管疾病?
不要猛回头
临床数据显示,颈动脉狭窄、斑块已成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发病原因之一。一旦颈动脉内不稳定的斑块“受刺激”脱落,会给心脑血管带来重创,引发心梗、脑梗,甚至可能威胁生命。尤其在夏季,人体很容易出现血容量不足和血液粘稠度高的情况。
建议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生活中不要有“猛回头”的动作,以免意外发生;同时,避免需要突然发力的动作,比如打羽毛球、篮球、突然起床等。四十岁以上、高血脂、血压不稳的人,对此要尤为注意。尤其是猛然回头这一动作,可能会成为令心脑血管崩溃的导火线。
晨练别太早
趁天凉快,亮得早,就去晨练?NO,在夏天,这有可能带来致命风险。相关研究证实,70%-80%的心脑血管病猝死发生在凌晨4点-上午10点,这段时间被业内称为心脑血管病的“魔鬼时间”。
所以,有心脑血管病史的人应尽量避开早间时段锻炼;在炎热天气下减少不必要的外出,尤其要少去温度高、湿度大、人口密集的地方;可以穿浅色、透气和宽松的棉质衣服,戴上遮阳帽或使用遮阳伞。
温差别太大
长时间身处温度过低的空调房中,乍一出门,来到室外的高温环境,温差的骤然变化,特别容易导致血管急剧收缩或扩张,引起血液循环障碍,诱发心梗或脑梗。
尤其是入伏后的“桑拿天”,由于空气中湿度增高,含氧量降低,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很容易就出现胸闷、气短等症状。
所以,在天气闷热、空气湿度大时,室内最好开启空调,不过温度一定不要太低,最好与室外温差在7、8摄氏度左右;而且,每隔几个小时就要开窗通风换气,以调节室内的温度和湿度。
合理使用空调对预防中风至关重要。老年人在使用空调时,室内外温差一定要小于7℃,而且应尽量避免频繁出入空调房。对于老年人,特别是患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的中老年人来说,忽冷忽热的气温变化会使脑血管反复收缩舒张,以致造成脑部血液循环障碍,严重时导致脑梗死。有的高血压患者把空调调到低温睡觉,一晚醒来,就出现了手足无力、语言不清、嘴歪了,这很有可能就是因为低温导致脑梗死。
饮食要注意
天气热会导致人的食欲下降,因此夏季饮食宜清淡,吃得太油和太咸会使血脂和血压升高,不利心脑血管健康。此外,还要控制总热量的摄入,少吃动物脂肪和甜食,减少钠盐的摄入量,同时注意饮食多样化。
建议日常饮食多以新鲜蔬菜、水果、豆制品等为主,还要经常吃些瘦肉、鱼类,保证蛋白质摄入;要特别注意饮食卫生,少吃大排档、冷饮,以免发生腹泻,导致体内电解质紊乱,诱发心脏不适。
善用食疗药膳。在日常饮食调理方面,中医非常讲究药食同源,生活中有很多食疗药膳。只要善于科学利用,就可以起到辅助治疗疾病的功效。不少中药材具有活血化淤、疏通血管的功效。
这就不得不提到著名的“血管清道夫”——三七。三七别名金不换、田七、人参三七等,属于“药食同源”的中药材,它具有活血和养血的双向调节功能,长期服用三七粉可以软化血管,促进血液健康,用来保养心血管非常有效。一般的保健用量是一天3克,温水冲服。
保证水充足
对于患心脑血管病的人来说,每天适量饮水十分必要。尤其在夏季,身体的水分会被大量蒸发,如果这时候没有及时补充水分,就会导致血液浓度增加,血液变得黏稠,极易突发心脑血管事件。
即使感到不渴,每天也要饮水毫升以上,汗多时还要增加饮水量。如果尿液少又黄,则表示需补充水分。建议每天的喝水量不少于-毫升,晚上睡觉前和早晨起床后都应喝一杯水;半夜醒来也可适量补点水,降低血液黏稠度,预防血栓形成。
如有条件可以常喝如绿豆汤、莲子汤、百合汤、菊花茶、荷叶茶等,既可补充水分,又能清热解暑,切记不喝含咖啡因的饮料。
房颤赶紧治
房颤患者的中风风险要大于普通人,尤其夏季天气炎热,人体出汗增加,水分流失快,导致血液黏稠,易发血栓类疾病。因此,房颤患者夏季更应当心。
建议房颤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评判中风危险因素,如果结果显示有中风风险,无论有无症状,也无论阵发还是持续性房颤,一定要每天坚持服用抗凝血药,不可随意停药。
血糖别降太低
低血糖是糖尿病心血管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会增加心肌梗死患者的死亡率。人体的血糖变化与季节关系非常密切,夏天更易发生低血糖:夏天白天较长,睡眠较少,活动较多,人体热量消耗增加,血糖消耗增多;天气热,人们普遍食欲不振,糖类的摄入量减少,使低血糖发生率增加。
建议糖尿病人在夏季千万不要把血糖降得过低,否则很容易诱发心绞痛、缺血性脑血管病;一般来说,夏季血糖最好控制在空腹6-8毫摩尔/升,饭后8-10毫摩尔/升之间。
避免“情绪中暑”
天热容易使人心情烦躁,而情绪也是心脑血管发病的高危因素。夏季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在坚持规范服用治疗药物的同时,要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作息规律,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身心健康,避免诱因,才是最好调治预防方案。
要防止“情绪中暑”,就要特别注意避免外界不良情绪的干扰,导致情绪激动失控、紧张而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因此,保持情绪稳定是预防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睡眠充足,适量运动
起居有序,保证充足睡眠。夏季不能因为天气炎热就完全不锻炼,但也要适量运动,避开高峰期。可将运动时间安排在较凉爽下午或晚上。
来源:综合自生命时报、凤凰健康
编辑:沈骏
赞赏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