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爷2年前开始出现腰腿疼痛,走路后加重,行走约米后即出现双侧大腿及小腿酸痛、无力,休息后症状消失,伴有双足麻木发凉。症状逐渐加重,3月前行走距离缩短至不足米。老爷子一直以为自己是腰不好,按腰椎管狭窄治疗了1年多,然而最近半年出现了右足持续性疼痛和右足拇趾发黑坏死,医院做了进一步检查,然后才知道原来自己的病不在腰腿本身,而是下肢动脉血管出了问题。
王大爷的病叫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这是一种退行性疾病,是由下肢动脉血管壁因粥样硬化而引起的动脉狭窄、闭塞性或动脉瘤性病变。本病多见于中老年男性,在我国,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展及老百姓生活习惯的改变,发病率呈逐渐增高趋势。
危险因素
下肢动脉闭塞易发于小腿胫腓动脉、股腘动脉及主髂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病变常呈节段性局限于动脉分叉处,累及一侧或双侧下肢动脉。该病是动脉硬化逐渐发展的结果,真正的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清楚,在各种病因学说之间都存在一些相关因素。相关研究表明,以下几点是下肢动脉闭塞的高危因素:
1.高血压:血管壁承受较大的血流冲击压力,内皮受损,较易吸附低密度胆固醇,形成脂肪斑块,造成动脉硬化狭窄。
2.吸烟:香烟中的尼古丁及其它化学毒性物质会损伤血管内壁的内皮细胞、导致血管收缩。
2.吸烟导致血液输氧功能下降,导致组织缺氧,使已经缺血的组织更加缺氧,使血管更容易发生急性闭塞。
3.肥胖:增加心脏负荷,血脂异常,易导致动脉硬化的发生,易导致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胰岛素抵抗等代谢综合症。
4.糖尿病:脂肪代谢紊乱,运送脂肪的蛋白质受糖化影响发生变性,功能障碍,运送脂肪时容易停留在血管内壁形成脂肪斑块,使动脉硬化加速进展。
5.缺乏运动:运动可增加高密度脂蛋白,减少低密度脂蛋白,帮助身体把多余胆固醇从胆道及肠道排出体外,避免胆固醇沉积在血管内壁;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血管弹性,消耗过剩热量,使身体脂肪比重减少,从而减少动脉硬化的发生。
6.过度紧张:生活不规律、工作生活压力过大,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导致血压升高,心跳加快,易损伤血管内壁发展成动脉硬化。
症状
下肢动脉闭塞的症状主要取决于肢体缺血的发展速度和程度,根据病情发展情况可分
为四期:
1.轻微症状期:早期患肢感觉发冷、凉,轻度麻木,活动后易感疲乏。
2.间歇性跛行期:活动后患肢疲乏无力、肌肉疼痛、痉挛,休息数分钟后症状逐渐缓解。
3.静息痛:在患肢休息时也感到麻木、疼痛,尤其夜间疼痛加重。
4.组织坏死期:肢端出现缺血性溃疡或大面积坏死。
间歇性跛行
间歇性跛行是下肢动脉闭塞患者的常见表现,它是指行走一段路程后,下肢出现疼痛、酸胀、无力,并因此而被迫止步,需休息片刻待疼痛缓解后才能继续行走,同样条件下上述症状反复出现。间歇性跛行包括动脉缺血性跛行、静脉性跛行和神经源性跛行,除下肢动脉闭塞外,还可见于腰椎管狭窄、静脉血栓等其他疾病。
预防
对于下肢动脉闭塞的高危人群,如高血压、高血脂、吸烟的患者,要积极做好相关预防措施,主要包括饮食控制、舒缓情绪和加强锻炼。
饮食方面要规律合理,平时要注意维持三餐摄入与消耗的能量平衡,少食动物油或黄油,多使用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烹饪;尽量避免油煎或油炸食品,不食或少食甜食、奶油、糖果或饮料;保持清淡饮食,每日摄盐量不超过5克;多摄入水果、蔬菜等绿色食物。
每天保持适度的运动,体力活动量需根据原本身体情况而定,要循序渐进,不宜勉强作剧烈运动。每天最好坚持不短于30分钟的活动,可分3次进行,每次10分钟;依个体条件可进行保健体操、打太极拳、骑车、步行、修花剪草、拖地、干家务等活动
(寒水草)
声明:内容转自北京徐启明大夫,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仅供参考。意在分享价值,如有版权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