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考点分享,小伙伴们看完后别忘了返回上级菜单回复“T”来回答相应真题哦~
本部分需要掌握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一、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一)西医病因病理1.病理(1)早期多侵犯中小动、静脉,病情进展可波及腘、股、髂动脉和肱动脉,侵犯腹主动脉及内脏血管者罕见。
(2)病变呈节段性分布,两段之间血管比较正常。
(3)可分为急性期和慢性期。在急性期为急性动、静脉炎和其周围炎,并可波及伴随神经。慢性期管腔内血栓机化,内有新生细小血管再通,含有大量成纤维细胞,并与增生的血管内膜融合粘连。
(4)当血管闭塞时都会有侧支循环建立,如果代偿不足,或侧支血管痉挛,即可引起肢体循环障碍而出现发凉、麻木、疼痛、溃疡和坏疽。
2.中医病因病机
多由素体脾气不健、肾阳不足,加之寒邪侵袭而发作。久病可致气血双亏而出现全身消瘦、乏力、倦怠、纳呆,甚至全身衰竭。
(二)临床表现与检查1.疼痛
疼痛是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病人最突出的症状,约有1/10的患者在开始患病时就有疼痛。
早期患肢伴随发凉、麻木和足底弓疼痛,病人行走一段路程后,小腿部及足弓部肌肉发生胀痛或抽痛,如继续行走时疼痛加重,最后被迫止步,休息后症状缓解,再行走后症状又出现,即所谓“间歇性跛行”。
2.发凉
患肢发凉、肢冷,自觉凉感,往往在夏季也要加穿袜、鞋,即使这样亦感发凉。
3.营养障碍
病变部位由于缺血、营养不良而致皮肤干燥、皲裂、脱屑、少汗或无汗,趾背、足背及小腿汗毛脱落,趾(指)甲变厚、变形、生长缓慢,小腿肌肉萎缩等。
4.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足背动脉及胫后动脉搏动通常触不到或减弱,腘动脉及股动脉搏动常减弱或消失,有时可累及上肢的桡、尺动脉,其搏动不能触及。
5.雷诺现象
早期受情绪或寒冷刺激呈现指(趾)由苍白、潮红继而发绀的颜色变化。
6.坏疽和溃疡
溃疡部位可位于指甲旁、趾间或足的侧面,或趾(指)关节,并可波及整个趾(指)甚或整个足(手)部。
(三)西医治疗由于本病原因不明,故缺乏根治方法。中医中药在本病的治疗方面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疗效也是确切的。在肢体坏疽并发感染时,应以中西医结合治疗为主。有以下治疗原则:
1.严格戒烟,患肢保暖,防止外伤,避免情绪激动及紧张,适当锻炼。
2.本病治疗上中西医结合可取得良好疗效,其目的主要是建立侧支循环,以改善病变区供血。
3.西医的治疗原则为扩血管、抗凝、祛聚、对症治疗,或通过手术方法解决和改善侧支循环。
(四)中医辨证论治1.寒湿证(1)证候:
面色暗淡无华,喜暖怕冷,患肢沉重、酸痛、麻木感,小腿抽痛感。常伴有间歇性跛行,跌阳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局部皮色苍白,触之冰凉、干燥;舌淡,苔白腻,脉沉细而迟。其他症状并不显著,或伴有迁移性静脉炎。
(2)治法:
温阳通脉,祛寒化湿。
(3)方药:
阳和汤加减。
2.血瘀证(1)证候:
卧患肢暗红、紫红或青紫,下垂时更甚,抬高则见苍白,足趾霹毛脱落,皮肤、肌肉萎缩,趾甲变厚,并可有粟粒样黄褐色瘀点反复出现,跌阳脉搏动消失,患肢持久性静息痛,尤以夜间痛甚,患者往往抱膝而坐,或患肢悬垂在床边,不能入睡;舌质红或紫暗,苔薄白,脉沉细而涩。
(2)治法:
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3)方药:
桃红四物汤加减。
3.热毒证(1)证候:
患肢皮肤籍红而肿,跌阳脉搏动消失,患肢如煮熟之红枣,皮肤上起黄瘢,渐变为紫黑色,呈浸润性蔓延,甚则五趾相传,彼及足背,肉枯筋萎,色黑而干枯、溃破腐烂,疮面肉色不鲜,疼痛异常,如汤泼火烧样,彻夜不得安眠,常须弯膝抱足按摩而坐。并伴有发热、口干、食欲缺乏、便秘、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洪数或细数等症状。
(2)治法:
清热解毒,化瘀止痛。
(3)方药:
四妙勇安汤加减。
4.气血两虚证(1)证候:
面容憔悴。萎黄消瘦,神情倦怠,心悸气短,畏寒自汗;患肢肌肉萎缩,皮肤干燥脱屑,趾甲干燥肥厚;坏死组织脱落后疮面生长缓慢,经久不愈,肉芽籍红或淡而不鲜;舌质淡,脉沉细而弱。
(2)治法:
补气养血,益气通络。
(3)方药:
十全大补丸加减。
5.肾虚证(1)证候;
大多见于寒湿证、血癣证和热毒证之久病后,兼见精神萎靡不振,面色晦暗无华,上半身热而下半身寒,口淡不渴,头晕腰痛,筋骨萎软,大便不爽,脉沉细无力等。
(2)治法:
肾阳虚者温补肾阳;肾阴虚者滋补肾阴。
(3)方药:
肾阳虚者附桂八味丸加减;肾阴虚者六味地黄丸加减。
二、动脉硬化性闭塞症1.西医病因病理
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但是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糖尿病、肥胖等是其高危因素。其发病机制目前有如下3种学说。
(1)血管内膜损伤及平滑肌细胞增殖学说:
这一理论认为高血压、血流动力学改变、血栓形成、激素或化学物质刺激、免疫复合物、细菌、病毒、糖尿病及低氧血症等可损伤动脉内膜,继而刺激平滑肌细胞向内膜移行,随后发生增殖。
(2)脂质浸润学说:
脂质增多和代谢紊乱与动脉硬化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它导致脂质浸润并在动脉壁沉积而发生动脉狭窄或闭塞。
(3)血流动力学说:
血流冲击在动脉分叉部位形成切力,或某些特殊的解剖部位由于切力影响引起血管内皮细胞破坏、脱屑及平滑肌增殖,对动脉壁形成慢性损伤,同时还可引起血流分层和瘀滞,促使动脉斑块形成,动脉中膜变性或钙化,使腔内继发血栓,导致管腔狭窄、闭塞。严重者引发肢端坏死。
2.临床表现与检查(1)症状:
早期的症状主要为肢体发凉、间歇性跛行,可有肢体麻木、沉重无力、酸痛、刺痛及烧灼感,继而出现静息痛。
(2)体征①皮肤温度下降:
根据病变闭塞部位的不同,其皮肤温度由大腿股部至足部均可降低,但通常在远端足趾处其皮温明显下降。
②皮肤颜色变化:
有闭塞的动脉血供不足时,根据其病程的长短,侧支循环情况,可有皮肤苍白、潮红、发绀等改变。初期一般呈苍白,如时间久者可出现潮红、发绀等。
③肢体失养:
主要表现为肌萎缩、皮肤萎缩变薄、骨质疏松、发脱落、趾甲增厚变形、坏疽或溃疡。坏疽以足趾远端为最常见。溃疡多发生于缺血局部压迫后或外伤后。
④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根据闭塞部位,可扪及胫后动脉、足背动脉及腘动脉、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3.治疗
药物治疗原则是降血脂、改善血压、改善血液高凝状态、促进侧支循环形成。手术原则是建立旁路血流、动脉内膜剥脱和行截肢术。随着现代科技发展,腔内血管技术应用于临床,动脉球囊扩张术、支架置入等已经越来越被人们认可。
4.中医辨证论治(1)寒凝血脉证①证候:
肢体肢端发凉、冰冷,肤色苍白,肢体疼痛;舌质淡苔白,脉沉迟或弦细。
②治法:
温经散寒,活血化瘀。
③方药:
阳和汤加减。
(2)血瘀脉络证①证候:
肢体发凉麻木、刺痛,夜间静息疼痛,病位有瘀点或瘀斑,皮色潮红或紫红色;舌有瘀点、瘀斑,或舌质红绛、紫暗,脉弦涩或沉细。
②治法:
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③方药:
桃红四物汤加减。
(3)热毒蕴结证①证候:
肢体坏疽或呈干性或伴脓出,局部红肿疼痛,或伴瘀点瘀斑,可有发热,恶寒,严重者神志失常;舌质红绛,舌苔初白腻、黄腻,久之黄燥或黑苔,脉滑数、弦数或洪数。
②治法:
清热解毒、利湿通络。
③方药:
四妙勇安汤加减。
(4)脾肾阳虚证①证候:
年老体弱,全身怕冷,肢体发凉,肌肉枯萎,神疲乏力,足跟及腰疼痛,阳痿,性欲减退,食少纳呆,膀胱胀满;舌质淡,苔白,脉沉细。
②治法:
补肾健脾,益气活血。
③方药:
八珍汤合左归丸或右归丸加减。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一)病因病理1.病因(1)血管损伤:
血小板由于静脉壁电荷改变或由于内皮细胞损害时凝血系统启动而黏附、聚集形成血栓。
(2)血流缓慢:
由于血流缓慢导致瓣膜窦内形成涡流;瓣膜局部缺氧引起白细胞黏附因子表达,白细胞黏附促使血栓形成。
(3)血液高凝状态:
此时血小板数增高,凝血因子含量增加,抗凝血因子活性降低而形成血栓。
2.血栓形态
典型的血栓包括头、颈、尾三部分。头为白血栓(包括纤维素、成层的血小板和白细胞、极少的红细胞),颈为混合血栓(白血栓和红血栓混合体),尾部为红血栓(血小板和白细胞散在分布于红细胞和纤维素的网状块内)。
3.血栓转归
在纤维蛋白原溶解酶的作用下,血栓可溶解消散,有时裂解的小栓子会随血入肺,引发肺栓塞。
当血栓形成后不能完全溶解和消散时,在静脉内可形成裂隙,称不完全再通;同时静脉瓣膜可受到破坏,引发倒流性疾病,继发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4.中医病因病机
久卧、久坐、产后伤气、手术外伤等均可造成气血运行不畅,气不畅则血行缓慢,以致瘀血阻于脉道,脉络滞塞不通,营血回流受阻,水津外溢,流注下肢而发病。
(二)临床表现与检查1.中央型
发生于髂-股静脉部位的血栓形成。(1)症状:
患肢沉重、胀痛或酸痛,可有股三角区疼痛。往往在初期时由于病情轻、症状不明显而未加注意,所以往往被忽略或发现晚。
(2)体征:
起病急,全下肢肿胀明显,患侧髂窝股三角区有疼痛和压痛;胫前可有压陷痕,患侧浅静脉怒张,可伴发热,肢体皮肤温度可升高。左侧多于右侧。
2.周围型
股-腘静脉以及小腿端深静脉处血栓形成。(1)症状:
大腿或小腿肿痛、沉重、酸胀,发生在小腿深静脉者疼痛明显,不能踏平行走。
(2)体征:
股静脉为主的大腿肿胀,但程度不是很重,皮温一般升高不明显,皮肤颜色正常或稍红。局限于小腿深静脉者小腿剧痛,不能行走,行走则疼痛加重,往往呈跛行,腓肠肌压痛明显,Homans征阳性。
3.混合型
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1)症状:
全下肢沉重、酸胀、疼痛,股三角及腘窝和小腿肌肉疼痛。
(2)体征:
下肢肿胀,股三角、腘窝、腓肠肌处压痛明显。如果体温升高和脉率加速不明显、皮肤颜色变化不显著者称股白肿。如果病情严重,肢体肿胀明显,影响了动脉供血时,则足背及胫后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肢体皮肤发绀,皮肤温度升高,称股青肿。后者可发生肢体坏疽。
4.并发症及后遗症(1)并发症: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向其远、近端蔓延,进一步加重回流障碍。如血栓波及下腔静脉则可引发双侧下肢回流障碍。血栓脱落,随血流回流至肺动脉处,可引发肺栓塞,肺栓塞可致死。
(2)后遗症: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后,可破坏静脉瓣膜,遗留下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综合征。本病早期管腔闭塞;而中期可出现部分再通;后期可全部再通,也可再次形成血栓。
(三)西医治疗抗凝、祛聚和溶栓是治疗本病的三大原则。中医主要以活血化瘀、清热利湿为主要治法。随着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中西医两种治疗方法的有机结合,互相弥补不足,治疗上取长补短,尤其是中医中药治疗对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急性期,有明显提高单纯西医抗凝、祛聚和溶栓疗效的作用;中药治疗对于消除肿胀、缓解疼痛、促进侧支循环建立、改善肢体血供情况等有较好的作用。
(四)中医辨证论治(1)湿热蕴阻、气滞血瘀证①证候:
患肢肿胀,皮色苍白或发绀,扪之灼热,腿胯部或小腿部疼痛,固定不移,发热;舌质紫暗或略红,舌有瘀斑,苔腻,脉数。
②治法:
理气活血兼清热利湿。
③方药:
桃红四物汤和萆薢渗湿汤加减。
(2)气虚血瘀、寒湿凝滞证①证候:
患肢肿胀久不消退,沉重麻木,皮色发紫,或皮色苍白,青筋露出,按之不硬,无明显凹陷;舌淡有齿痕,苔薄白,脉沉涩。
②治法:
益气活血,通阳利水。
③方药:
补阳还五汤和阳和汤加减。
四、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1.临床表现与检查(1)症状:
①患肢浅静脉隆起、扩张、迂曲,状如蚯蚓,甚者呈大团块,站立时明显,少数人在卧位时由于静脉倒流不明显,曲张静脉空虚亦不明显;严重者可于静脉迂曲处触及“静脉结石”。
②患肢沉重感,酸胀感,时有疼痛。尤其当患者行走久时由于血液倒流而致静脉淤积加重,回流受影响而出现诸症状。
(2)体征:
①患肢小腿下段、足踝部或足背部肿胀,并可有压陷痕。
②皮肤营养变化,可出现皮肤变薄、色素沉着(多在足靴区),湿疹样皮炎和溃疡形成。
③血栓性浅静脉炎,由于血液淤积,血流缓慢,在曲张静脉处形成血栓而出现局部条索状红肿处,并有压痛。
④出血,由于外伤或小静脉自发破裂而继发出血。
⑤下肢静脉功能试验,深静脉通畅试验、大隐静脉瓣膜功能试验、交通静脉瓣膜功能试验。
2.治疗
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的根治方法是手术治疗,但是中医药对下肢静脉曲张引发的疼痛、肿胀、溃疡、淤积性皮炎等症状在治疗上有显著的疗效。目前中西医结合对下肢静脉曲张及其并发症的治疗更加系统化,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3.中医辨证论治(1)气血瘀滞证①证候:
患肢小腿沉重,遇寒湿加重,酸痛或胀痛,久立久坐后加重;患肢显见脉道迂曲或扭曲成团,或局部硬结;小腿下部皮肤颜色紫褐灰暗;可伴烦躁易怒或神情抑郁,叹息脘闷;舌质淡紫或有瘀斑瘀点,苔白,脉弦细或沉涩。
②治法:
行气活血,祛瘀除滞。
③方药:
柴胡疏肝散加减。
(2)湿热瘀阻证①证候:
患肢瘀肿,色灰紫暗,漫及小腿全部,青筋隐现,有紫红色索条或肿硬区;小腿溢出污液或富有糜苔,小腿前或侧方瘀肿溃烂,疮口色暗;舌质暗红或紫,伴瘀点瘀斑,苔黄或白,脉滑数或弦数。
②治法:
清热利湿,活血化瘀。
③方药:
萆薢渗湿汤合大黄虫丸加减。
~~~记得答题哦~~~
北京白癜风医院白癜风治疗医院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