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萍教授
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中国缺血性卒中的重要病因亚型,中国国家卒中登记(CNSR)数据显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约占所有缺血性卒中的45%。目前,临床对于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还有很多问题尚未解决如抗栓治疗的时限和方案、他汀的获益程度、降压策略等。既往一些共识及规范从不同角度阐述了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外动脉狭窄的诊断和治疗方案,但一直缺乏对于此类疾病的全面系统、更新的专家共识或指南。
近期,中国卒中学会(CSA)特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起草了《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管理规范的科学声明》,旨在规范此类疾病的评估与管理,推广新的概念及临床医学证据,为临床医师提供可参考的指导规范,并为明确未来研究方向提供一定理论依据,其中的推荐意见参照CSA指南及共识制定推荐的类型及证据级别。现总结该科学声明的要点及重要推荐,并着重阐述药物治疗在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管理中的重要益处。
阐释重要概念,解决争议问题,强调综合治疗
该科学声明分为四大部分,分别阐述了与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相关的概念、斑块稳定性及血流动力学影像诊断、治疗进展及未来研究方向,并对诊断和治疗规范依照证据分类和等级进行了相应推荐。
声明首先明确指出,颅内动脉包括:颈内动脉C6~7段、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椎动脉V4段、基底动脉;颅外动脉包括:颈内动脉C1~5段、颈外动脉、椎动脉V1~3段、颈总动脉、锁骨下动脉起始段、主动脉弓。以上动脉出现一处或多处狭窄率50%~99%的病变即为颅内外动脉狭窄。
此外,对易损斑块、易损血管、易损组织的阐释是该声明的另一重要贡献。声明指出,易损斑块指所有血栓形成倾向较大及容易快速进展的斑块;易损血管指存在易损斑块、病理内皮剪切力及异常血流储备分数的血管;易损组织指易损血管支配区域内脑组织,其有较高的发生脑缺血的风险(如低灌注、脑血流储备及侧支循环较差)。概念的明晰为后续的诊断和治疗奠定了基础。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