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是小暑了!一年中最重要的时节之一:“小暑过不好,小心您的心脏!”
院长在线按+
“夏天来临,中风、冠心病患者的住院率明显增加,在35℃以上的高温天气,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明显上升,所以高温对心脑血管病患者来说危害很大。”
1
小暑吃什么?
小暑名片
中文名:小暑
外文名:LesserHeat
代表寓意:天气开始炎热
气候特点:气温升高,进入伏旱期
三候:温风至;蟋蟀居宇;鹰始鸷
风俗食物:吃饺子
养生:劳逸结合,保护阳气
首先有没有这样的疑问:
“为啥冬至吃饺子?
大夏天的“小暑”也必须吃饺子?
是习俗还是养生的需求?”
首先!要明白:
今年小暑过后六天就是伏天的开始。
为了给伏天“预热一下”,
我们一定要知道:
“热在三伏”:
民间度过伏天的办法,
就是吃清凉消暑的食品。
俗话说“头伏饺子二伏面,
三伏烙饼摊鸡蛋”。
这种吃法便是为了使身体多出汗,
排出体内的各种毒素。
这是老祖宗总结出来的入伏养生经验——
饺子!明天的小暑你必须吃!!!
那么!小暑开始!
我们还要吃什么?
“小暑节气要吃三宝”
▲小暑要吃的大宝:黄鳝!
▲小暑要吃的二宝:莲藕!
▲小暑要吃的小宝:豆芽!
2
明天起,这事别做,后果严重
明天起,
没事别老往各种木头板凳/椅子上坐,
后果居然这么严重!
明天起,
不能往木头的椅櫈上坐,
不然你会。。。
民间有:“冬不坐石,夏不坐木。”的说法。
暑过后,气温高、湿度大。
久置露天里的木料,
经过露打雨淋,
含水分较多,
表面看上去是干的,
可是经太阳一晒,
温度升高,
便会向外散发潮气,
在上面坐久了,
能诱发痔疮、
风湿和关节炎等疾病。
所以,
尤其是中老年人,
一定要注意,
不能长时间坐在露天放置的木料上。
3
小暑如何养阳?
小暑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
“春夏养阳”。
所以人们在工作劳动之时,
要注意劳逸结合,
保护人体的阳气。
真正的寒来自于内在,
因生活不规律、熬夜、
饮食不注意、喝冷饮、
吃冰激凌、长期吹空调等,
会有损体内阳气,
阳虚则寒,寒则淤,
导致机体对各种毒素的代谢减低都堆积在体内,
形成肥胖。
4
小暑养心是门必修课
为什么小暑一定要心静呢?
小暑时节,天气炎热,
人们容易烦躁不安,
爱犯困,少精神。
所以,
对应这一时节的特点,
在养生健康方面,
应该根据季节与五脏的对应关系,
养护好心脏:
心为五脏六腑之首,
有“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之说,
心脏的养护尤为重要。
中医认为,
平心静气,
可以舒缓紧张的情绪,
使心情舒畅、
气血和缓;
既有助于心脏机能的旺盛,
也符合“春夏养阳”的原则。
所以,
小暑养生以“心静”为宜,
心静自然凉。
一招治百病举手!!!
当我们举手练习时,
我们就自然为六条经脉灌满了气血,
同时也迫负气血贯通于此六经之中;
这样,
气血不至于郁积于内脏,
而达到排毒的目的。
方法:
两手臂伸直,
向身体的两侧平举
(不是向前平举,
也不是向头顶上方垂直而举,
手心方向任意,站着坐着均可)。
5
小暑来临,这几件事别马虎
夏天一个动作令心脑血管瞬间崩溃!真可能要人命!
“夏天来临,
中风、冠心病患者的住院率明显增加,
在35℃以上的高温天气,
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明显上升,
所以高温对心脑血管病患者来说危害很大。”
第一件事:不要猛然回头
颈动脉狭窄、
斑块是检出率越来越高,
同时也是越来越受重视的心脑血管发病基础之一。
在血容量不足和血液粘稠度异常的夏季,
这一危险因素更需重视。
第二件事:房颤要赶紧吃药,千万别马虎
第三件事:严格监测血糖,以免血糖过低
临床观察发现,
糖尿病人在夏季千万不要把血糖降得过低,
否则患者反倒容易出现心绞痛、
缺血性脑血管病。
第四件事:高温天气,避免冷热交替
由于夏季人体新陈代谢加快,
对氧气和养分的需求量增加,
心脏大脑血液供应减少,
会加重缺血缺氧反应。
第五件事:做到起居有节,适时运动
中医认为,
夏天应是中老年人“静养”的季节,
不宜大量运动。
第六件事:饮食清淡,保证水分充足
专家指出,
血液粘稠是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
因此在夏季一定要注意及时补水,
这样才能防止血液变粘稠。
6
关于小暑的民间传说
“给大家讲一件小暑的民间传说”
“六月六”相传这是龙宫晒龙袍的日子。
因为这一天,
差不多是在小暑的前夕,
为一年中气温最高,
日照时间最长,
阳关辐射最强的日子,
所以家家户户多会不约而同的选择这一天“晒伏”,
就是把存放在箱柜里的衣服晾到外面接受阳光的暴晒,
以去潮,去湿,防霉防蛀。
请拿出你家的被褥床单,
衣服浴巾啥的都出去晒晒!
最后再推荐给你一味“小暑神药”:
自古被誉为清热解毒的良药。
它性甘寒,气芳香,
甘寒清热而不伤胃,
芳香透达又可祛邪——
“金银花”
平常我们用金银花基本就是泡水喝比较多,
夏天来了,
一杯金银花爽口又提神,
下面是金银花泡水的几大功效:
食用禁忌:
金银花性寒微苦,
脾胃虚寒者少用或禁用。
值班编辑:马良策编审:李小不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我爱大北京,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
商务合作请加
内容合作请加0
赞赏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