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狭窄的诊疗已成为近年来血管外科的热门话题,然而血管外科医师对椎-基地动脉系统的狭窄尚缺乏足够重视。年9月20~21日,在天津召开的第四届中国血管大会(CVC)暨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年学术会议暨一带一路国际血管疾病峰会上,来自医院血管外科的谷涌泉教授就椎动脉狭窄的腔内治疗进展这一话题进行了精彩的演讲。
椎动脉狭窄的治疗椎动脉开口部位的狭窄占脑血管狭窄的25%~40%,症状性椎动脉狭窄5年卒中率为30%~35%。椎动脉狭窄引起的致残性脑卒中发生率为18%,是正常人群的17倍。椎基底动脉动脉硬化性闭塞一旦发生预后一般较差,死亡率高达70%[1-3]。药物保守治疗椎动脉狭窄效果不确定。由于特殊的解剖条件限制,针对椎动脉狭窄的开放手术存在暴露困难、风险高等限制,文献报道病例少。腔内介入治疗目前主要包括球囊成形术(PTA)和支架成形术两种形式,相较开放手术更易于实施,可作为椎动脉狭窄治疗的首选治疗方式。
PTA和支架成形术比较单纯PTA治疗效果不佳,易发生血管破裂、血管壁弹性回缩以及限流性夹层等并发症陷。且单纯PTA术后再狭窄率高,术后1年再狭窄率高达75%~%[4]。因此,目前支架成形术已成为治疗椎动脉狭窄的首选。支架成形术可部分解决单纯PTA存在的以上问题,术中一般选择定位精准的球扩支架。然而支架成形术仍存在支架内再狭窄(ISR)问题,术后1年再狭窄发生率35%~43%(ISR定义为再狭窄大于50%,内膜增生、张力变化、呼吸运动、支架断裂都是ISR的病因或诱因),虽较PTA有所降低但仍未完全克服[5]。椎动脉狭窄治疗进展
药物涂层支架(DES)应用
DES在冠状动脉和下肢动脉狭窄中应用的疗效已得到证实。医院血管外科根据~年期间该中心例椎动脉狭窄患者行椎动脉支架成形术诊疗数据进行研究[6],对比了DES和裸支架(BMS)的长期效果。DES技术成功率98.3%;BMS技术成功率%。无围手术期卒中或死亡。DES平均随访时间43个月;BMS平均随访时间46个月。DES靶血管重建率6.3%;BMS靶血管重建率20.2%(P=0.)。死亡、卒中和生存率无差别。最终结果:DES可降低ISR发生率,但仍有4.5%发生ISR。
药物球囊(DCB)成形术医院神经外科年在JACC报道了DCB治疗原发椎动脉狭窄的世界第一例手术病例[7]:患者女性,65岁,DCB治疗优势侧的左椎动脉,术后6个月随访CT造影显示血管通畅性良好。医院又对多例椎动脉狭窄患者应用DCB或药物球囊+支架方式进行治疗,取得了进一步经验。DCB在椎动脉狭窄治疗中适用于原发椎动脉狭窄或支架内再狭窄,目前尚无椎动脉专用药物球囊。术中推荐应用保护伞,尤其对于长段病变。其长期效果仍需进一步证实。斑块切除+药物球囊随着减容概念的普及,斑块切除+DCB成为一种新的选择。与支架相比,靶血管内无异物残留是定向斑块切除的优势所在,必要时仍可以选用其他方法治疗,且避免了长期双抗治疗。从年11月22医院已完成了一些此类患者[8]。
总结多种腔内技术可用于治疗椎动脉狭窄。DCB以及斑块切除联合DCB治疗椎动脉狭窄作为一种新的技术,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当然,需要进一步的随访来评估其长期效果。
参考文献[1]AJNRAmJNeuroradiol.Oct;21(9):-9.[2]Neurosurgery.Sep;53(3):-14;discussion-6.[3]JIntervRadiol,,18:-.[4]CloudGC,etal.JNeurolNeurosurgPsychiatry.;74:-.[5]CowardLJ,etal.CochraneData-baseSystRev.:CD.[6]SongL,LiJ,GuY,etal.Drug-Elutingvs.BareMetalStentsforSymptomaticVertebralArteryStenosis[J].JournalofEndovascularTherapy,,19(2):-.[7]WangYB,MaY,GaoP,etal.FirstReportofDrug-CoatedBalloonAngioplastyforVertebralArteryOrigin?Stenosis[J].JACC:CardiovascularInterventions,:S.[8]GuY,GuoJ,CuiS,etal.VascInvestTher.;1:-4.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