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性眩晕
临床主要特征为眩晕及颈椎疼痛,常伴有呕吐、恶心、耳鸣等症。该症的发病比较急,变化迅速,容易导致高血
压及脑血管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2]
。临床传统疗法为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眩晕和改善微循环治疗,但是疗程较长,并且容易复发等。随着针灸疗法的不断改善,逐渐应用于该症的治疗。
毫针治
治疗疗:取双侧的血管舒缩区、
双头维穴、双中渚穴、双肩井穴、双太阳穴等穴。头针选取快速捻转法,体针选取平步平泻的方法。刃针疗法:在双风池穴及哑门穴,大椎
穴的两侧,
将经气节处用左手的拇指按压,并使用右手
持刃针,并进针0.2cm,行散刺。直达到结节松软的
目的为止。均每隔3天进行针刺1次,
5次1个疗程。在治疗3个疗程后,总结分析其临床疗效。
眩晕和伴随的头痛等症状及临床体征完全消失,且颈部的功能恢复至正常,可正常生
活及工作,
为治愈;眩晕和伴随的头痛等症状及临床体征绝大部分消失,
颈部的功能基本恢复至正常,若过度劳累导致病情加重,但经过休息能够缓解
眩晕和伴随的头痛等症状及临床体征完全消失,且颈部的功能恢复至正常,可正常生
活及工作,
为治愈;眩晕和伴随的头痛等症状及临床体征绝大部分消失,
颈部的功能基本恢复至正常,若过度劳累导致病情加重,但经过休息能够缓解
椎动脉型颈椎病
有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表现(如眩晕、头痛,并可因头、颈部体位改变而加重,甚至猝倒等),以及影象学显示颈椎间盘退变及继发改变。(二)直接压迫和间接压迫椎动脉的临床表现要点如下:病理改变是直接压迫的,其压痛和软组织异常改变部位主要集中第一颈椎横突、第二颈椎棘突端部侧面以及下项线外部。主、被动头颈前屈症状加重,抗阻力下主动头后仰,症状加重。
病理改变是间接压迫的,其压痛和软组织异常改变部位主要在上、下项线之间、肩胛冈上缘外端及胸椎与肩胛骨脊柱缘间。主、被动头颈后仰症状加重。侧位X光片显示,环枕间隙小于6mm。(三)
排除其它病理改变引起的椎动脉型颈椎病症状。
枕下三角直接压迫椎动脉的刃针疗法:
三、俯卧、侧卧或倒骑靠背椅姿。
1.第一颈椎横突:胸锁乳突肌后缘线与颞骨乳突下一横指水平线交点,深层触到的骨凸。2.第二颈椎棘突:后正中线上,枕骨下方软组织凹陷中,触到的骨凸为第二颈椎棘突端部。3.下项线:下项线上靠颞骨乳突部分。
1.第一颈椎横突:皮肤—皮下组织—深筋膜—头夹肌—头最长肌—骨面。
2.2.第二颈椎棘突:皮肤—皮下组织—深筋膜—项韧带—棘突端部。
3.下项线:皮肤—皮下组织—腱膜—腱膜下疏松组织—枕骨骨面。
均指向骨面。
达骨面后,稍提起1—2mm在附着的肌肉腱膜上操作。
1.横突、棘突:沿骨凸边缘切割;在骨面上十字切割。
2.下项线:纵行切割、横行摆动;横行切割、横行摆动;必要时调转针刃90度纵行切割。(视情选择)
术后立即手法治疗(顶下颌—头颈前屈—镇定—顿挫)
1.第一颈椎横突较小,位置较深,周边多有神经、动脉、静脉,操作时应非常细致小心!
2.C2棘突端部分叉、又被项韧带覆盖,切勿穿透过于深入,以免发生意外!
3.针针可以在骨面上移动操作,也可紧贴骨缘、在不超过5mm深度范围内切割,但绝不可离开骨面、不紧贴骨缘、超过5mm深度范围内操作,以免发生意外!
枕后肌群痉挛间接压迫椎动脉的刃针疗法
1.上、下项线之间:倒骑靠背椅姿。
2.肩胛冈上缘外端:坐位,患手自然放腿上。
3.胸椎与肩胛骨脊柱缘间:坐位,患侧手摸对侧肩。
常规。
1.上、下项线之间:皮肤—皮下组织—腱膜—腱膜下疏松组织—枕骨骨面。
2.肩胛冈上缘外端: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腱膜—肩胛冈背面骨面。
3.胸椎与肩胛骨脊柱缘间: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锯肌腱膜—竖棘肌—横突棘肌等背深部小肌肉。
1.上、下项线之间、肩胛冈上缘外端:指向骨面。
2.胸椎与肩胛骨脊柱缘间:与局部体表垂直刺入。
1.上、下项线之间:达骨面后,稍提起1—2mm在附着的肌肉腱膜上操作。
2.肩胛冈上缘外端:达背面骨面后,移动至上缘。
3.胸椎与肩胛骨脊柱缘间:达竖棘肌层。
1.上、下项线之间:纵行切割、横行摆动;横行切割、横行摆动;必要时调转针刃90度纵行切割
刃针短刺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
取穴:参照神经定位诊断及影像学定位诊断
[2]结合触诊定位,选取病变神经节段相应夹脊穴,主要是C5~C8节段。夹脊穴定位于脊旁0.3~l寸之间的敏感点,即在脊突两旁距离0.3~1寸范围内寻找压痛点或皮下条索、结节,一般每次2—3对夹脊穴。
2.1.2操作:患者俯卧位或坐位,低头充分暴露颈项部,局部穴位碘伏常规消毒后,采用RZ系列一次性刃针规格0.70mm×40mm,针刃与脊柱纵轴一致,针体垂直局部体表刺入,分浅、中、深三层缓慢进入,当遇到硬结或条索时,行纵行切割、摆动及横行切割、摆动,边松解边深入直达骨面,在骨面处腕关节不断震颤并行小幅度提插约30秒后出针,按压针孔。每5天治疗1次,3次为一疗程。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