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外周动脉疾病(PAD)影响了约8-10万人。外科手术和血管内介入是最常用的两种治疗方法。血管内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等优势,临床应用越来越多。医院与健康科学系的MichaelRosenberg在ACR上发布了一例主髂动脉闭塞的病例,现对该病例介绍如下。
病史
58岁女性,双下肢间歇性跛行。
影像学检查和发现
图1为腹主动脉和髂动脉DSA示肾下腹主动脉慢性闭塞(红色箭头),腹主动脉髂动脉分叉上方水平管腔因冠状动脉硬性钙化斑而狭窄(蓝色箭头),右侧髂总动脉冠状动脉硬化狭窄(黑色箭头)
图2为透视下见导丝成功穿过动脉闭塞区域(红色箭头),病变部位球囊预扩张(蓝色箭头),放置主动脉覆膜支架(黑色箭头)以及放置对吻覆膜支架(白色箭头)并延伸到两侧髂动脉
图3为支架植入术后,示主髂动脉恢复通畅
图4为横断增强CT示,腹主动脉下部、髂动脉分叉、髂总动脉支架(蓝色箭头)内通畅
诊断
TASCD型主动脉-髂动脉闭塞
鉴别诊断
神经根受压、椎管狭窄、症状性Baker囊肿
病例要点
踝肱指数(ABI)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对外周动脉疾病(PAD)进行早期筛查的临床工具。
TASC分类是对腹主动脉与骼动脉血管疾病的分类方法,目前A和B型推荐血管内介入治疗,C和D型推荐手术治疗。
覆膜支架主髂动脉重建对于TASCC和D型的治疗效果与传统的手术介入具有可比性。
讨论
在美国,外周动脉疾病(PAD)影响了约8-10万人,总体人群发病率约3-10%,但是在70岁以上的人群中,发病率增高为15-20%。踝肱指数(ABI)是目前最常用的评价无症状PAD的方法。ABI≤表明有PAD发生。对于ABIs阳性且有跛行症状以及无症状的患者,多项研究表明及时有效的早期血管内技术的干预可以明显改善预后包括治愈慢性肢体缺血性溃疡,防止更致命的并发症的发生包括截肢。
主髂动脉阻塞性疾病(AIOD)是PAD的一种。TASC(版)方案中,根据解剖位置以及动脉硬化病灶的大小将AIOD分为不同的组。此外,该方案还推荐了不同分类的治疗方案。对于A和B型病灶推荐使用血管内治疗,C和D型病灶推荐使用手术治疗。
对于弥漫性的AIOD,目前的研究指出主髂动脉旁路移植术与目前常用的介入性血管内指数相比,在保持管腔长期通畅上更加有效。但是,血管内治疗可以降低手术治疗带来的风险,缩短住院时间,快速恢复正常生活。因此在决定患者的治疗方式时,需要考虑到这两种方法的利弊、患者总体的临床情况、病变血管的范围以及解剖位置。
本病例中,患者医疗合并症使其并不适合于手术治疗,因此选择了血管内介入治疗。本病例中采用的是使用常规的导管导丝经股动脉入路,穿过病变闭塞的血管段。也可采用其他方法到达病变(如从病变上方经动脉分支)或使用更加先进的再通技术。本病例中使用的是覆膜支架,与裸金属支架相比,覆膜支架可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的钙化斑的形成。
本病例中,还使用了球囊支架对吻支架。有一项研究(Houstonetal,)评价了髂总动脉对吻支架放置术的长期通畅情况,2年、5年和10年一期通畅率分别为89%,82%和68%。2年、5年和10年二期通畅率分别为93%,93%和86%。
随着血管内治疗设备和技术的进步,C和D型病变接受介入治疗的比例逐渐增加。血管内技术的一期通畅率较常规开放性手术略低,但由于血管内技术可以经皮再次进行介入治疗,使得二期通畅率可与外科手术修复相接近。随着血管内血管成形和支架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介入治疗有望成为各期PAD治疗的首要方法,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对TASC指南进行修改。
编辑巩涛
责任编辑
刘芳
赞赏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