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髂动脉狭窄治疗专科医院 >> 髂动脉狭窄治疗 >> 郭伟新型混合分支支架型血管的特点和优势

郭伟新型混合分支支架型血管的特点和优势

 

11月10日,第二届东方血管外科大会在上海科学会堂成功召开。本届大会由上海市医学会、上海市医学会血管外科专科分会主办,旨在搭建精深创新的临床及科研学术交流平台,在国内和国际学术舞台上体现上海血管外科整体形象,积极推动上海血管外科事业整体发展。大会设有复杂主动脉疾病、颈动脉疾病、下肢动脉疾病、下肢静脉疾病、血透通路等不同疾病专场,此外还围绕前沿动态、未来发展、器具研发、临床转化等议题展开讨论。来自全国各地的血管外科老中青专家交流分享诊疗经验、学术成果,共同推进中国血管外科的建设与发展。

会上,血管资讯特邀医院血管外科科主任郭伟教授进行了独家专访,下面让我们一睹为快!

郭教授您好,请您谈一谈新型混合分支支架型血管的特点和优势

腔内重建内脏分支血管的技术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精准进行血管吻合。腔内治疗不同于开放手术,主要通过影像指导进行血管重建,开窗技术作为腔内治疗的主要方式之一,对血管吻合有严格精准的要求,因为一旦血管吻合出现错漏,就可能覆盖分支血管,导致非常严重的并发症。

所以开窗技术中强调,支架释放时一定要将窗口位置对准靶血管的开口部位,实现靶血管的重建,开窗支架需要按照病人的解剖进行个体化定制。每个病人的解剖形态不同,支架的定制需求不同,需要同时考虑开口位置及四开窗的空间关系。

开窗技术对解剖形态的高要求是它的一个短板,因此对于如弯曲度高(>45°)的复杂形态瘤体等是不太适合的。

分支支架技术在这一点上则不同于开窗技术,分支技术是将支架置入宽大的瘤体中,不需要严格将分支对准分支动脉的开口,只要下缘分支高于靶血管1-2cm的位置,有一定游离度,就留有选择的余地。所以总体而言,一般情况下它的分支血管重建难度理论上略低于开窗技术。

我们团队目前设计的两款产品:

一款是G-Branch?胸腹主动脉覆膜支架系统,主要用于治疗胸腹主动脉瘤。这款支架的特点在于:

第一,手术耗时少。过去分支技术需要台上缝制分支,耗时较长;

第二,简化手术操作,支架性能更规范。过去分支缝制后未经检测,其抗疲劳性、支撑性等都无法预测是否达标,而如今可以提供经过工业化制作、验准疲劳测试等达标的现成支架,只需挑选合适的直径即可;

但是主要的挑战在于:多分支血管的重建。尤其对于瘤体扭曲严重的患者,分支血管重建难度有所增加;比如分支血管在靶血管的起始位置,如果开口都朝下、直径较粗,重建较简单;如果分支血管开口朝上、直径很小、开口狭窄甚至几乎闭塞,在从上往下的重建过程中就会发生问题,这是目前主要的挑战。

G-Branch?胸腹主动脉覆膜支架系统

G-Branch?胸腹主动脉覆膜支架系统产品设计的最大优点在于:

该技术看似复杂,但实际操作安全。因为主体的分支支架置入后,不影响其他任何器官的供血。所以我认为四分支的重建实质并不复杂,甚至对于瘤体极度弯曲的患者,相较于过去进行传统开放手术时所需的6~8小时,我们可以用三小时完成手术,并且病人的死亡率、截瘫率等都有下降。

另外一款产品是WeFlow-JAAA?,是一个开窗支架结合两个内嵌分支的J-AAA腔内修复器材,主要用于治疗短瘤颈的复杂腹主动脉瘤(近肾/肾周/肾上型AAA)患者。该产品只需单开窗重建肠系膜上动脉,其两侧分别有一个内嵌的肾动脉支架,对肾动脉开口方向匹配无要求,仅要求开口位置在肾动脉上方即可,开窗的同时可以保证双侧肾动脉的血供。

WeFlow-JAAA?

该产品设计的优势:

第一,避免定制;

第二,解决术中多开窗定位的技术要求。整个产品设计考虑到医生的临床应用,尤其是年轻医师,可以进行推广;

第三,更广泛的适应症。产品的设计一定要惠及更多的病人,这是设计的关键所在。

我认为这两款产品都很好的解决了以上问题。

郭伟教授

主任医师,教授,医院血管外科科主任,博士生导师。南开大学和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血管疾病的临床、科研、教学和保健工作。率先在国内开展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瘤、颈动脉四肢动脉的微创腔内治疗,连续九年为多个国际大会上做现场手术演示和大会发言,为我国微创血管腔内技术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是国际脉管协会中国分会副会长、国际腔内血管外科学会会员、亚洲血管外科学会会员、国家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会员、中央保健委员会专家、总后科技“新星”、医院学会血管医学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血管器械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学会血管外科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组织工程及血管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全国血管外科学组委员、全军血管外科学组副组长、北京血管外科分会候任主任委员、科技部科研课题评审专家、卫生部心血管防治研究中心教育基地专家顾问委员、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心脑血管疾病防治专项基金管理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是美国《JournalVascularandEndovascularTherapy》杂志、美国《AnnalVascularSurgery》、《中华医学杂志》、《中华外科杂志》、《中华老年医学杂志》、《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中华普通外科杂志》、《中国实用外科杂志》、《外科理论与实践》、《介入放射学杂志》等10余种杂志编委。发表论著余篇,参与编写专著8部,主编2部,主译2部。获北京市科技成果一等奖一项,军队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专利13项,国家及省部级课题多项。

推荐阅读:

专访:郭伟:主动脉弓部病变的治疗发展趋势专访:名医零距离丨郭伟:DCB争论最新进展,真相终将大白专访:郭伟:志存高远——“创他人未创之器材,治他人不治之症”。专访:郭伟:强技艺,重创新,中国血管外科发展之重器!

▼▼按下列步骤获取全年学术日历▼▼

血管资讯VascularNews

专注血管外科领域宣传与继续教育新媒体

合作联系

VascularNews

.

转载请注明:http://www.sofkz.com/ways/1172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