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人活七十古来稀。现在70多岁的人,身子骨也能非常硬朗。年龄不是判断衰老的标志,身体的运作状况才是。白发、皱纹、老花眼……哪些信号提醒你变老了?
专家总结出衰老的信号,帮你自查身体年龄。
受访专家
中华医学会老年病学会委员金恩泽10个信号代表你“老”了
1眼睛容易疲劳常眼睛干,一到晚上就看不清楚,对强光比较敏感等。
2吃东西状况多因为腮腺分泌的唾液减少,易口干。由于吞咽、咀嚼能力变差,面部肌肉松弛,吃东西容易呛到,进食速度慢,或抱怨食物煮太硬,咀嚼时常不小心咬到脸颊内侧的肉等。
3口味比以前重人老后味蕾减少、嗅觉细胞退化,食物吃起来变得较无味。尤其对甜、咸感觉不敏感,煮菜容易煮得较咸,对甜食的接受度变高。
4血压比以往高年龄增加后,动脉趋于硬化、狭窄且弹性较差,血压会比过去高。加上肾功能随年龄自然退化,影响排钠的能力,血压更容易升高。
5身高变矮、体重变轻人老后椎间盘萎缩、骨密度变低,加上肌肉流失速度变快、细胞水分减少等,老人的身高、体重会逐渐比以往下降一些。
6生病后,复原较慢免疫功能会随老化变差,受伤时,伤口愈合会比以前慢,感冒也需要较多天才会复原。
7上厕所比以前久、次数变频繁因肠道肌肉较无力加上肠道神经老化,人老后肠道蠕动减少,就容易有便秘、解便困难的状况。
此外,人变老后,膀胱容量会稍微变少,且调控尿液的激素分泌变少,导致排尿频繁,尤其夜间起来上厕所的次数变多。
8睡眠习惯改变包括比以往难入睡,睡眠时间比以前少(通常是起得较早),晚上容易醒,白天又需要补觉等。
9常不小心跌倒或差一点跌倒因骨骼退化、肌力衰退、脚踝关节活动度变小,走路时就会不自觉拖着脚跟,不小心踢到物品或被绊倒。
10走路速度变慢因心肺功能下降,加上肌力萎缩、关节活动度变低,步伐会比以前小,快走时容易喘不上气,或觉得累,想停下来休息。
别把4种疾病信号当衰老
年纪变大后,体力衰退、反应变慢在所难免,大部分都正常。但有些异常症状,特别容易被当成自然老化的现象,很可能是需要赶紧治疗的疾病。
轻微手抖
人老后,神经功能会轻度退化。研究统计,55岁以上的人,有40%会出现手抖症状,但95%以上并不会严重到影响日常生活。
不过,有些手抖有可能是帕金森。一般来说,帕金森除手抖之外,通常还有四肢与表情僵硬、步伐缓慢、平衡感不佳的症状,身体看起来有点驼背,且手抖的状况在静止或活动时都会发生。
记忆力变差、反应迟钝
年纪大后,因脑神经传导物质的减少,反应力会比以前稍慢,注意力较不集中,或偶尔忘记一些事。但大多数时候,记忆力不会变得比较差。
如果发现长辈记性明显变差,如常常才讲过的事情又重复交代、忘记前一两天发生过的事、忘记过去一向熟悉的事,且有情绪暴躁、奇怪举动等表现,就要注意可能是老年痴呆。
经常跌倒
虽然因为肌力不足、关节活动度变小、反应变慢等,都会使老人不小心跌倒或绊倒。但步伐不稳也可能是由脑部神经系统出现问题导致,像是脑中风、老年痴呆等,都有可能会造成手脚的不协调而跌倒。
因此,当长辈跌倒,得确认跌倒时是否有头晕、头痛、肌肉突然无力、神经麻痹的状况。
容易疲劳、喘
人老后,体力、心肺功能变差,有些老人从事以往习惯的活动,如买菜、爬楼梯、逛街等,会比较容易疲劳或气喘吁吁。但喘与疲劳也是心脏病的症状之一,要提高警觉。
尤其是女性,据统计,急性心肌梗塞的女性中,有超过七成曾出现气喘、疲倦感、失眠、消化不良、焦虑的情况,反而没有胸痛感。
因此,若老人出现气喘或疲劳的情况,不是在身体活动一阵子后才出现,且有呼吸急促、呼吸困难、无力感、胸闷的症状,最好还是去老年医学科或心内科做检查。
相关阅读:
血管堵没堵,摸这里就知道!附6招让血管变干净世界上最悲惨的事情莫过于,人还很年轻,身体却早早衰老了。
在很多人眼中,血管疾病是种“老年病”,但现代人活得越来越累、吃得越来越不健康、运动得越来越少,你的血管可能早已伤痕累累。
权威专家教你“摸”出潜藏的疾病,让血管老得慢一点。
受访专家
医院介入血管外科主任医师佟小强
中国医学科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杨伟宪
血管堵没堵,摸5处就知道
1摸手腕把手指轻轻搭在手腕靠近大拇指一侧,感受自己的脉搏。正常的脉搏与心率一致,每分钟60~次,且间隔规律。
若脉搏跳动不规律,可提示房颤、血管狭窄等疾病。
观察脉搏是发现房颤最简单易行的方法。还可以让家人同时把手放到自己的手腕和胸口,检查两者跳动是否一致,心脏和脉搏跳动不一致也是房颤的表现。
除此之外,锁骨下动脉狭窄也会影响脉搏正常跳动,出现一侧脉弱,甚至摸不到的情况。严重的锁骨下动脉狭窄不仅影响上肢血流,还会影响脑部的供血,产生头晕、看不清东西、走路不稳等症状。
如果发现自己脉搏过快、过慢或节律紊乱,都要尽快检查,找到原因。
2摸肚子用皮尺在脐上0.5~1厘米处水平绕一周,肥胖者选腰部最粗处水平绕一周。
中国男性>85厘米、女性>80厘米被认为是腹围超标。
肥胖会增加全身各个脏器,尤其是血管的负担,增加高血压、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胖不胖,不光看体重,还要看腰围,腰围是心脑血管疾病更敏感的预测指标。
3摸腿部按压自己的腿部,如果发现一侧比另一侧粗,一按一个坑,或者双腿发沉、发胀,可能是水肿了。
下肢水肿是由于血液回流不畅或体液淤积在下肢导致的。
没有明显诱因的一侧或双侧下肢水肿,可能反映严重的疾病,如心功能不全、静脉曲张、肝肾疾病等。出现这种情况,就要及时就医。
4摸脚背如果一个人的足背动脉搏动发生了变化,那有可能预示着动脉出现了问题。
如果一侧足背动脉搏动减弱且左右不对称,原因通常就是下肢动脉硬化。
如果双脚的足背动脉都越来越弱,还要警惕髂总动脉等位置相对更高的血管出现了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等。
足背动脉的搏动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血管健康状况。糖尿病人出现血管问题的风险更高,更应 男性脖子正中的喉结(女性为相应位置的软骨突起)两侧是颈动脉,把四指轻轻搭在一侧,感受颈动脉的搏动。
然后再换到另一侧,判断两侧搏动是否强弱一致,如果一侧搏动减弱甚至消失,可能是颈动脉狭窄的表现。
一定不要用力按摩或者同时触摸两侧的颈动脉,以免脑部缺血。自己若做不好,应请专业人士帮忙检查。
6招养出好血管
血管斑块变大,从30岁以后就加速了。虽然血管的老化我们无法抗拒,但良好的生活方式却可以减缓其老化进程。生活中,尤其要注意以下6个方面。
1
饮食要讲究
高油、高盐、高糖等“重口味”炮制出来的饮食,会使血液变得黏稠,加重血流的负担。
一定要注意膳食平衡,多吃水果、蔬菜,少油腻;
多蒸煮,少油炸;
还可多吃一些堪称“血液清道夫”类的食物,比如洋葱、红薯、燕麦、山楂等。
2
戒烟限酒
烟酒是血管的克星,研究发现,吸烟酗酒会使血液的黏稠度比正常时升高8倍以上。因此,远离烟酒是保证血管健康的关键,还要注意远离二手烟。
3
不熬夜
熬夜容易打乱生物钟,使机体分泌过多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从而使血流减慢、黏稠度增加。
建议大家一定要规律作息,每晚11点前睡觉。
4
坚持运动
运动能增强心功能,达到促进全身血液循环、降低血液黏稠度的作用,还能把血液中的“坏”物质代谢掉。
健步走、慢跑、爬山等有氧运动都是不错的选择。
5
心情愉悦
研究发现,笑可以释放压力,保护血管内皮,让血液循环更顺畅。心情放松时,人的血压也相对稳定。
生活中应尽可能保持乐观、豁达、开朗的心态。
6
定期体检
养成定期体检的健康习惯, 一旦数据有异常,须及时咨询医生,积极干预和治疗,将危险降到最低。
来源:生命时报,综合台湾《康健》杂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