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医院脑病科林敏教授带领的神经介入团队成功为51岁的林先生实施非急性期椎动脉长程闭塞再通术,目前患者已康复出院。
3个月前,林先生突然出现头晕、行走不稳及左侧肢体无力等症状,女儿立即医院就诊。在做完颅脑MR检查后林先生被确诊为左侧小脑、右侧大脑半球急性脑梗死,同时在血管检查的过程中还发现他的左侧椎动脉及右侧大脑中动脉严重狭窄,医生建议林先生转院进行神经介入手术治疗。
但是林先生血管病变严重,要想同时修复,可能需要花费10余万,手术费让这个本来就不太富裕的单亲家庭陷入了阴霾,但儿女仍辗转各地,希望能为父亲谋得一线生机。经多方打听,他们来到了医院脑病科。
入院后,林敏教授带领陈经等多位医生为林先生做了详细的体格检查和评估。此时,林先生的病情已经越来越严重,复查的影像资料中又发现他的左侧小脑出现了新的病灶。
3月17日上午,在完善全脑血管造影后,林先生的右侧大脑中动脉在保守治疗后有了好转的迹象,但原本只是狭窄的左侧椎动脉又完全堵塞了,脑后部的供血只能通过右侧的椎动脉提供,他的血管情况随时可能恶化,并且由于侧枝循环不足,单纯的保守治疗可能在将来会发生严重的卒中。
另一方面,林先生病情复杂,椎动脉长程闭塞,开通血管的难度大,风险也较高。本着医生的责任感和担当,林敏教授团队还是与林先生的家人进行了沟通,建议开通血管,并精心制定了手术方案,尽可能将风险和费用降到最低。儿女们也很信任林敏教授团队,当即签署了手术同意书。
(左图)医院DSA:左侧椎动脉开口重度狭窄,远端仍有血流
(右图)复查DSA:左侧椎动脉开口完全闭塞
林先生左侧椎动脉从开口处就完全闭塞了,远端的血管路径不清,整个再通血管的过程就像是“重新打通坍塌的隧道”。林敏教授先尝试用微导丝引导微导管探清闭塞段的路径,但闭塞节段很长,多次尝试都无法找到真腔。
▲术前
▲术后
手术操作中,要求细心、耐心、精细的导丝控制就像是在“穿针引线”,终于,导管顺利通过闭塞段,到达远端的血管,在开口和远端正常管腔之间连接起了一道“桥梁”。在这个“桥梁”的引导下,林敏教授将球囊送到了闭塞段血管的远端,从远到近一路塑形,顺利打通了整个闭塞段血管。然而椎动脉近端的狭窄如果不解决,好不容易修复的血管随时可能再闭塞。仔细斟酌后,林敏教授在椎动脉开口狭窄的位置成功置入一枚支架。复查血管造影,血流完美复通,椎动脉和远端的血管分支显影良好,手术顺利结束。
林先生的儿女们悬在心里的石头终于放下来了。仔细一问,才知道整个手术仅花费3万多的费用,一时间,惊、喜与感动同时涌上心头,对林敏教授感激连连。
术后,在江月卿护士长的带领下,一支专业的护理团队也精心护理着林先生,5天后,林先生就康复出院了。
来源:通讯员伍世军林生
编辑:朱成玲
审核:陈静
往期荐读
●17位国家级儿科专家福医院本周五开业
●院士来了!晋江市普通外科高峰论坛大咖云集
●家庭病床来啦!福州这些居民可申请医务人员上门服务-附项目清单
●双胎之一发育异常省妇幼首例射频消融减胎术助孕妈保住健康胎儿
●又降价了!一年将再省13.46亿元…福建亮出药品耗材集采成绩单
●“有力、有序、有效”——医防融合的厦门探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