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介入在线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留言
第期
作者
崔凯,张义森,姜鹏,马宁
单位
首都医科医院
本周我们汇报一例右椎动脉V1和V3段串联狭窄血管内介入治疗过程,具体如下。病例详情
患者,男,71岁,主因“头晕、走路不稳近一年,加重4个月”入院。
患者近一年来间断出现劳累后头晕、走路不稳,每次持续约5-10分钟,因可缓解初未予以诊治。4个月前患者症状程度加重,发作频繁,并伴随视物模糊,医院。
头颅核磁(-11-03):脑桥、双侧小脑新发梗死灶(图1)。
图1
头颅MRA(-11-03):左椎动脉颅内段显影欠佳,基底动脉纤细,近段狭窄(图2)。
图2
DSA(-11-13):右椎动脉V1段、V3段重度狭窄,左椎动脉闭塞。右椎动脉V4段以远显影欠佳。右颈动脉造影可见右后交通动脉开放,基底动脉中上段有逆行显影。左颈动脉未见明显向后循环区域代偿(图3-5)。
图3
图4
图5
高分辨核磁:右椎V3段偏心性管增厚致管腔狭窄,基底动脉中下段管壁增厚,左椎动脉V4段闭塞(图6)。
图6
医院治疗期间,给予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疗,仍有头晕发作。为进一步治疗收入我院。
既往史:糖尿病,长期大量饮酒。
入院神经系统查体:无阳性体征。
化验检查:低密度脂蛋白:1.39mmol/L;ADP30.1%;AA94.4%。
入院后予以阿司匹林mg1次/日+氯吡格雷75mg1次/日行双联抗血小板,降脂(阿托伐汀钙20mg1次/日)等治疗。
术前讨论
●1.手术指征:患者后循环缺血反复发作,规律内科药物治疗后仍有症状反复,考虑椎基底动脉系统为责任病变。拟对右椎动脉V1、V3串联狭窄行血管内介入治疗。
●2.治疗策略:拟先处理右椎动脉V1段狭窄,其后跟进导引导管至右椎动脉V2段,再干预V3段狭窄。颅外段拟使用球囊扩张支架,颅内段因病变成角,拟球囊预扩张,再放置自膨支架。
●3.相关风险:颅内支架存在穿支闭塞,动脉夹层,急性、亚急性血栓形成等风险。颅外段狭窄干预风险较小。
治疗过程简述
全麻下右侧股动脉入路,送入6F导引导管至右锁骨下动脉近端,造影显示,右椎动脉V1段重度狭窄,颅内V3段重度狭窄,远端血流减慢,未见基底动脉顺行显影(图7)。
图7
因导引导管不稳定,放弃预定先放置椎动脉V1段支架方案。Transend(0.”,cm)微导丝越过V1段狭窄后,使用Ultrasoft球囊(3mm×20mm)扩张狭窄,采用球囊辅助技术试图将导引导管越过狭窄未获成功。遂更换8F导引导管,将V-18微导丝(0.”,cm)放置在右椎开口远端,双C臂路径图下沿导引导管送入Synchro(0.”,cm)微导丝和Echelon10微导管(图8)。
图8
将微导丝送至基底动脉近段后,交换技术送入Transend微导丝(0.”,cm)(图9)。
图9
沿微导丝送入Gateway球囊(2mm×9mm)至右椎动脉V3狭窄处预扩张(图10)。
图10
撤出球囊导管,送入Rebar-27微导管,因微导管头端选入基底动脉困难,遂将Enterprise2(4.0mm×23mm)自膨式支架剪掉头端导丝(图11)后释放。
图11
其后造影显示基底动脉见顺行显影,基底动脉全程狭窄,近中段更为显著。右椎动脉V3支架术后残余狭窄率约30%(图12,13)。图12
图13
其后于右椎动脉V1段置入ResoluteRX(3.5mm×15mm)药物涂层支架,残余狭窄率约20%(图14)。图14
观察10分钟重复造影无改变后结束治疗。
术后查体同前,术后立即复查头CT未见出血(图15)。
图15
讨论
本例右椎动脉开口与锁骨下动脉开口成角,且开口位置解剖距离较小,造成既往类似病例实施的先颅外后颅内的策略无法实施(即先处理颅外狭窄再处理远端狭窄)。其后又因6F导引导管无法送入右椎动脉V2段,而不得已将8F导引导管放置右锁骨下动脉(右椎动脉开口近端)。最终在V-18微导丝辅助支撑下,在双C臂路径图导向(一C臂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