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ANT注册研究(GuosAorticArchReconstruction:TheProspective,MultipleCenterStudyAbouttheSafetyandEfficiencyofWeFlow-ArchModelerEmbeddedBranchStentGraftSystem(GIANTStudy),项目编号:NCT)自开展以来备受 主动脉及分支广泛动脉粥样硬化板块形成,局部可见新月形高密度影,管腔轻中度狭窄,局部可见龛影形成,主动脉弓局部呈瘤样扩张,径约5.2cm,内可见新月形高密度影填充。
手术策略:
使用唯强模块内嵌主动脉弓覆膜支架系统进行主动脉弓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左颈总-左锁骨下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
手术过程:
术前造影显示与CTA测量结果一致,按原计划进行腔内重建无名动脉、左颈总动脉。
选择6mm人工血管,行左侧颈总动脉-左侧锁骨下动脉人工血管转流;
升主覆膜支架型号为:WFA-AS-42-42-12-12-60;
无名动脉分支支架型号为:WFA-BS-18-13--S;
左侧颈总动脉分支支架型号为:WFA-BS-10-13--S;
弓段支架型号为:WFA-RS-40-34-及WFA-RS-38-38-;
依次释放支架各模块,利用可控弹簧圈填塞左锁骨下动脉起始段,顺利完成手术。
术后结果:
手术顺利,支架位置、形态良好,无明显内漏。无名动脉、左颈总、左锁骨下动脉血流通畅,无血栓,供血情况正常。
术后30天CTA:
患者术后症状明显改善,恢复良好,支架位置、形态良好,无明显内漏。无名动脉、左颈总、左锁骨下动脉血流通畅,供血正常,无血栓。
病例二
基础情况
男性75岁
●主诉:体检发现主、降、腹两侧髂总动脉壁间血肿1周余。
●病史:患者1周余前体检CTA发现主、降、腹两侧髂总动脉壁间血肿;降、腹及两侧髂总动脉、髂内动脉多发混合板块伴轻度狭窄。寻求进一步诊疗。
●诊断:主动脉夹层壁间血肿(主动脉弓、降主动脉、腹主动脉及两侧髂总动脉壁间血肿考虑),高血压,颈动脉斑块(双侧多发),窦性心动过缓。
术前CTA:
主动脉弓至降主动脉中段偏后部瘤样扩张,最宽处约5.0cm,腹主动脉至两侧髂内动脉周围低密度影环绕。
手术策略:
使用唯强模块内嵌主动脉弓覆膜支架系统进行主动脉弓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左颈总-左锁骨下动脉人工血管转流。
手术过程:
术前造影显示与CTA测量结果一致,按原计划进行腔内重建无名动脉、左颈总动脉。
选择8mm人工血管,行左侧颈总动脉-左侧锁骨下动脉人工血管转流;
升主覆膜支架型号为:WFA-AS-44-44-12-12-50;
无名动脉分支支架型号为:WFA-BS-18-13--S及WFA-BS-18-13-80-S;
左侧颈总动脉分支支架型号为:WFA-BS-09-13--S;
弓段支架型号为:WFA-RS-40-34-及WFA-RS-42-36-;
依次释放支架各模块,利用可控弹簧圈填塞左锁骨下动脉起始段,顺利完成手术。
术后结果:
手术顺利,支架位置、形态良好,无明显内漏。无名动脉、左颈总、左锁骨下动脉血流通畅,无血栓,供血情况正常。
术后30天CTA:
动脉瘤隔绝良好,无I型和III型内漏;分支支架通畅;分支动脉供血正常。
专家点评
张鸿坤教授表示:这两例手术均非常顺利,唯强模块内嵌分支主动脉弓覆膜支架系统给临床带来了巨大的信心,分体式的设计更符合每个患者的个体解剖条件,支架释放稳定,定位精准。相信未来唯强模块内嵌分支主动脉弓覆膜支架系统将会是治疗主动脉弓部血管病变的首选。
专家简介扫描 张鸿坤,医院血管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血管外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浙江省医学会血管外科分会主任委员,浙江省医师协会血管外科医师分会会长,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腔内血管学专业委员会内脏动脉疾病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医学会介入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推荐阅读
扫码查看学术热词END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注明医学网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