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载于《中华放射学杂志》年第3期
婴儿型肝血管内皮细胞瘤(infantilehepatichemangioendothelioma,IHH)是一种少见的小儿肝脏良性肿瘤,其临床症状迥异,从无任何症状至心脏功能衰竭死亡不等[1]。目前国内外尚无明确统一的治疗方法[2],Warmann等[3]报道4例伴发心力衰竭IHH患儿,使用钢圈栓塞肝动脉减少病灶血供及门体静脉分流获得临床治愈;Zeng等[4]多中心研究结果显示,以平阳霉素碘油乳剂治疗成人肝血管瘤获得良好临床疗效。但目前国内外尚未见以博莱霉素碘油乳剂治疗IHH的报道。我们以博莱霉素碘油乳剂及聚乙烯醇(polyvinylalcohol,PVA)经动脉栓塞硬化肝血管内皮细胞瘤,取得良好效果,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科年7月至年1月收治的,经导管动脉硬化栓塞(transcatheterarterysclerosisandemblization,TASE)治疗的IHH患儿共42例。其中男20例,女22例;年龄26d~5岁,中位年龄10个月;体重4.6~15.0kg,平均(8.2±2.4)kg。
患儿就诊症状主要为腹部肿物(31例,73.8%),其次为黄疸(5例,11.9%)、腹痛(6例,14.3%)、发热和腹泻(均为3例,7.1%),未合并血小板减少及心力衰竭症状。其中8例行AFP检查提示AFP升高(15~μg/L,正常10μg/L)。
6例产前检查,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1例经MR诊断;所有患儿术前均行CT平扫加增强检查诊断,平扫肝内可见边界清晰低密度结节或团块(图1),较少合并钙化或出血表现为高密度,增强由边缘缓慢强化(图2,图3);术中均经DSA动脉造影进一步明确,动脉期肝动脉增粗、扭曲,远端供血动脉迂曲、紊乱(图4),弥漫性病灶动脉晚期可呈"树上挂果征",实质期可见明显染色,并向中心推进,内有充盈缺损囊变区(图5)。
所有患儿家长被均告知介入治疗风险及可能的并发症,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治疗适应证:(1)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初筛,CT平扫加增强或MR诊断IHH,且未见明显肝内动静脉瘘。(2)病灶最大径5cm,囊壁较薄且中央有较大坏死囊变,有肝脏破裂大出血风险(图3)。(3)经临床观察、内科保守治疗(强的松及盐酸普萘洛尔口服等)1个月,瘤体无缩小或持续增大者。(4)无合并败血症、凝血功能障碍、心肺功能衰竭、无碘过敏。(5)患儿症状明显且家长要求积极介入治疗。
二、治疗方法
静脉复合全身麻醉成功后,常规消毒双侧腹股沟区皮肤并铺巾,以20G小儿穿刺针行右侧或左侧股动脉穿刺,置入4F血管鞘(日本Terrumo公司),并用肝素钠注射液(江苏万邦生化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U/kg肝素化。DSA(GEInnova3)下以0.in(1in=2.54cm)超滑导丝指引并引入4FCobra导管,行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及膈下动脉造影确定诊断,并寻找供血动脉及判断是否合并动静脉瘘。3F同轴微导管(日本Terrumo公司)超选择造影并行博莱霉素碘油乳剂及PVA栓塞。栓塞完成后复查造影至异常染色全部或大部分消失结束手术。乳剂配置包括博莱霉素(1mg/kg,以对比剂溶解)和碘化油(3~5ml,根据瘤体大小以栓塞瘤体基本消失为准,浓度50%)。术后常规护肝等对症处理,术后3d复查肝功及血常规,判断是否合并骨髓抑制及肝功损害。分别于术后1和3个月、半年、1年、3年复诊。对于术后1年瘤体消退不明显患儿可考虑再次行TASE,分别于再次术后3个月、半年、1年、2年复诊。采用CT或超声复查肿物有无复发或继续增大。
三、疗效判断及统计分析
治疗结果分为完全消退(肿瘤体积缩小≥90%,图6),消退(肿瘤体积缩小50%~89%),无变化及进展[5]。
术前分别与术后3d、术后4周测丙氨酸转氨酶(ALT),采用配对t检验,以SPSS18.0统计软件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一、一般资料
本组42例病灶单发26例(左叶10例、右叶16例),多发16例(38.10%)。病灶大小3.5cm×2.0cm×3.5cm~11.4cm×8.5cm×10.1cm,弥漫性肝血管瘤伴有更小子灶。根据Christison-Lagay等[6]建议分型,中心型26例、多中心10例、弥漫型6例。42例共行介入栓塞治疗80次,1~4次/例。
二、疗效与并发症
术后3个月肿瘤大小消退约63.4%,1年完全消退39例;3例多发病灶碘油沉积稍差,病灶消退不佳,1年后再次行介入治疗,3年后复查,肿瘤完全消失,肝叶形态恢复正常。
1例患儿术后出现右侧股动脉狭窄,1个月后行股动脉球囊扩张术,术后血流顺畅;1例出现双侧髂总动脉血栓,抗凝治疗后恢复正常;1例出现一过性肺栓塞症状,予辅助呼吸支持等对症处理2d后症状消失。
患儿ALT术前(13.56±3.56)IU/L、术后3d(13.83±3.69)IU/L、术后4周(12.83±3.23)IU/L,术后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讨论IHH患病率约0.5/万,大部分出生后3个月前发病[7]。临床表现有腹部肿块、呕吐、充血性心力衰竭、贫血、血小板减少、卡-梅现象等[8]。
一、IHH的诊断
对于IHH的诊断,影像检查大多可提供较准确的信息[9,10]。甲胎蛋白对肿物良恶性区分有一定帮助,一般作为随诊时肿瘤复发的指标。由于肿物富血管及中央坏死,穿刺活检有大出血风险,为禁忌证,因而不为临床所采用[11]。
二、目前IHH的治疗现状
有关IHH的治疗方法大致有随访观察、药物治疗、介入栓塞及外科手术干预等。(1)随访观察:部分病灶较小或无症状的患儿建议观察并紧密随访[12]。(2)药物治疗:相关药物有糖皮质激素、盐酸普萘洛尔、干扰素,亦有长春新碱等治疗的报道[13]。30%的患儿激素治疗病灶可完全消退[14],不良反应包括高血压、高血糖、消化道溃疡、生长缓慢及免疫力下降等。因此,难以被患儿特别是婴幼儿家长接受。(3)手术切除[15,16]:这是以往的治疗方式,但对于巨大或多中心、弥漫性病灶,手术切除概率不高,且面临大量失血风险。(4)介入治疗:有报道以弹簧钢圈栓塞肝脏供血动脉,减少瘤体血液供应及门体分流,取得良好的疗效[3]。
三、TASE治疗IHH的机制
IHH为扩张血管腔内异常增殖的血管内皮细胞,本质为血管瘤[17],均可采用经导管动脉途径行栓塞治疗。博莱霉素是一种常见的硬化剂,可破坏血管内皮细胞[18],已被广泛应用于体表血管瘤、淋巴管畸形及静脉畸形的治疗[19,20]。博莱霉素碘油乳剂可以阻塞病灶血流,切断其滋养血管,而且可以较长时间停留在扩张的内皮血管瘤腔,持久缓释达到硬化闭塞瘤腔的目的。配合PVA在直径~μm血管层面栓塞,可达到减少血流冲刷及闭塞血管的作用,并可减少碘油静脉分流导致肺栓塞的风险。
四、TASE治疗IHH的技术要点
本组患者采取TASE治疗,疗效满意,92.9%的患者1年内病灶完全消退(图5)。42例患儿共行81次穿刺,其中1例行第3次栓塞时因股动脉狭窄未能成功,穿刺成功率98.8%。
IHH患儿有年龄小、血压低、股动脉细小搏动弱的特点,可采用22G小儿穿刺针及常规应用4F小儿血管鞘或仅使用扩张条。超声导引下穿刺股动脉可提高穿刺成功率及避免反复穿刺损伤血管。选择4FCobra超滑导管作导引导管,或摒除导引导管直接应用微导管,减少对小儿血管壁的损伤。
本组1例出现髂动脉血栓,与儿童股动脉纤细、置入血管鞘后血流受阻及穿刺处血管内皮层受损有关。血管损伤可能与对比剂对血管内皮层的侵蚀及手术时间长有关。因此,应对所有患儿进行足量的肝素化并注意半衰期后肝素的追加,同时,尽可能缩短手术操作的时间,避免穿刺处长时间的血流瘀滞。
本组1例患儿出现一过性肺栓塞症状。原因为碘油乳剂的推注浓度和力度稍高,高压力的推注可能导致潜在的肝内动静脉分流开放,部分碘油分流至肝静脉-肺毛细血管床导致肺栓塞。因而,术中应中科治白癜风疗效更显著白癜风初期能治愈吗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