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穿刺术
动脉穿刺应用范围
对危重或大手术病人进行有创血压监测。
动脉血气分析。
动脉血管造影:冠状动脉、脑动脉等
动脉血管介入术:冠脉介入术,主动脉介入术、下肢动脉介入术,内脏动脉出血封堵。脑动脉内溶栓术等。
心脏微创手术:射频消融术、先心封堵治疗。主动脉、二尖瓣经皮置换术等。
肿瘤介入术。
常用的血管介入入路
桡动脉、股动脉、肱动脉、足背动脉、颈内动脉
股动脉均较粗大,最易。
桡动脉最常用。
解剖位置
桡动脉:桡骨小头内侧,第三掌纹处可扪及清楚的动脉搏动,为桡动脉穿刺的穿刺点。
股动脉:髂前上棘至耻骨结节的连线为腹股沟韧带解剖位置。股动脉位于腹股沟韧带中点深面。
桡动脉穿刺步骤
常规消毒穿刺部位,2%利多卡因在穿刺点处皮下逐层麻醉。
患者平卧,上肢外展,掌侧朝上,腕背部垫一小枕,四指固定使腕部呈背曲抬高30-40度。
在桡骨茎突内侧触及桡动脉搏动最明显处,选其远端0.5厘米处为穿刺点。
穿刺针与皮肤呈30度角,向桡动脉直接刺入。
见针尾有血流出,即可固定针芯,将套管针向前推进,将针芯推出。
相关解剖
髂前上嵴至耻骨结节的连线为腹股沟韧带解剖位置
股动脉于腹股沟韧带中点深面延续于髂外动脉
在股三角内,由外向内依次排列为:股神经、股动脉、股静脉及股管
该部位股动脉前方公有皮肤、皮下组织及阔筋膜覆盖,易触及动脉搏动,宜作动脉穿刺点
股动脉穿刺步骤
常规皮肤消毒,2%利多卡因在穿刺点逐层皮下局部麻醉。
患者取仰卧位,下肢伸直略外展、外旋。
在腹股沟韧带下方内侧,左手食指和中指触及股动脉搏动最明显处,固定表皮。
穿刺针垂直置入或者与动脉走向呈40度角刺入。
穿刺方法
进针点:选在动脉搏动最明显处正下方,即腹股沟皮肤皱折下1-2cm
静脉进针点则位于动脉内侧0.5-1cm
股动脉穿刺时左手触摸腹股沟皮肤皱折上方搏动最强处,右手持针对准该点斜行平没刺入。
老年人及儿童:股动脉易滚动,应用左手指将其逼紧或用中指和示指将其夹在中间,使之相对固定。股静脉穿刺则在搏动点内侧约1cm试行,应间歇性退针以待静脉血流出.
穿刺成功后的做法
可见动脉血色鲜红自针尾喷出,静脉血色暗红,缓慢滴出,此时可送入导丝数厘米。\ub
有时见动脉穿刺喷血不畅,则有可能部分针尖位于动脉前后壁或侧壁,不应盲目进导丝,应继续稍微退针并见喷血明显时方可送入导丝,然后插入导管。若送入导丝有阻力,应在透视下观察导丝走行,大多数情况下是导丝在穿刺针前方盘曲或向外上方斜行进入腹壁下动脉,此时应后撤并旋转导丝试行进入,多可成功进入髂外动脉。\ub
在无效情况下,应拔针稍压迫止血后重新穿刺
意外情况
由于髂外动脉狭窄或闭塞及其它因素如肥胖、低血压、有时触及不到股动脉搏动,可采用盲目法穿刺股动脉。
首先触摸有无股动脉索条状改变,如能触及则穿刺此点。
透视下按前述解剖标志穿刺股动脉多可获得成功。
有条件可采用B超引导下穿刺
动脉穿刺禁忌症
Allen实验阳性患者
局部感染
凝血功能障碍
脉管炎
动脉近端梗阻
动脉穿刺并发症
穿刺部位皮下瘀斑、血肿
假性动脉瘤。穿刺点过低,压迫不当。(超声定位下压迫、压迫前应用吗啡或者杜冷丁直痛,凝血酶局部注射)
腹膜后血肿,穿刺点过高,灾难性后果,防重于治。(停用抗凝剂、维持血容量、防止休克,外科修补)
动脉穿刺并发症
动静脉瘘(超声下压迫、外科修补)
迷走神经反射(心率进行性下降、血压降低):麻醉充分,避免过度饥饿,阿托品、多巴胺.
血栓、栓塞:外科取栓。
筋膜综合症:出血量大聚集在前壁腔隙内,压迫血管造成组织坏死。(抽吸或切开减压)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