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B可在球囊扩张的同时使涂层药物与病变血管壁充分接触,并将药物迅速渗透到动脉壁中,达到抗增生、抗炎的作用,同时避免了支架植入后断裂及ISR的发生,为再次腔内治疗提供更多机会。
——摘自文章章节
背景和目的
椎动脉起始段狭窄是导致后循环急性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原因,具有较高的卒中和死亡风险。椎动脉起始段狭窄的主要治疗方法有腔内治疗和药物治疗,两种方法孰优孰劣尚存争议。虽然经皮血管内成形术在椎动脉起始段狭窄治疗中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但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其血管再狭窄率高达10-67%。目前,药物涂层球囊(DCB)在该领域的研究数据非常有限,DCB治疗椎动脉起始段狭窄的优势在于球囊扩张的同时使涂层药物与病变血管壁充分接触,并将药物迅速渗透到动脉壁中,达到抗增生、抗炎的作用,同时避免了支架植入后断裂及ISR的发生,为再次腔内治疗提供更多机会。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药物涂层球囊在椎动脉起始段狭窄患者的临床治疗,评估药物涂层球囊治疗椎动脉起始段狭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3年内行DCB治疗的12例症状性椎动脉起始段狭窄(≥50%)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血脂及危险因素的控制及治疗。采用VOTE标准对术后DSA造影的狭窄率进行评估,术后24小时、近、远期血管狭窄率均使用彩超评估,彩超狭窄诊断使用Ranke标准,同时评估了围手术期的并发症情况及远期的临床疗效(使用mRS评估)。研究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2例患者,男性7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69.5岁(66-76岁),12例患者均患有高血压,10例有血脂异常,患者的病变血管均位于左侧,1例患者伴有同侧椎动脉V2/V3段重度狭窄,8例(67%)患者存在对侧椎动脉中重度狭窄或闭塞。术前,椎动脉开口中位狭窄率为75%(70-85%),中位狭窄长度4.5mm(4-7.5mm)。术后,中位残余狭窄率为40%(27-50%),术后24小时超声显示血管均保持通畅,未发生夹层、血管穿孔、出血或缺血等不良血管事件。在平均6.1月的随访期中,7例(58%)患者术后超声表现正常,5例(42%)患者残余狭窄,无新发临床卒中事件,临床结果良好,mRS中位评分为0(IQR0-1)。表12例患者的基线特征及血管病变情况
图1DCB治疗椎动脉开口狭窄的过程研究结论
本研究证实了DCB治疗椎动脉起始段狭窄是安全、有效的,为椎动脉开口狭窄的腔内治疗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而本研究只是单中心的回顾性研究,样本量有限,长期疗效尚不明确,仍需要多中心、大样本的进一步研究验证。一点评述
支架植入治疗椎动脉起始段狭窄已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具有较高的技术成功率和安全性。但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仍然较高,严重制约了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虽然药物洗脱支架的应用能够明显降低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率,但由于颈部活动造成支架的疲劳性塌陷或断裂,依然没有解决;使用自膨胀式颈动脉支架或可避免这一现象,但也受限于支架输送系统的选择和释放定位。因此,到目前为止仍缺乏较为理想的椎动脉起始段专用支架。药物涂层球囊的应用避免支架植入,有望成为今后该部位狭窄治疗的有效解决方法。
本文由安乾医师审校及组稿牛晓阳博士编译
彩蛋时刻
扫描下方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