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oftheAmericanCollegeofCardiology在年12月2日发布的TEE研究表明,行经股动脉的经导管主动脉置换术(TAVR)时置入Sapien3可降低中高危手术患者30天时死亡率与卒中发生率。
加拿大JohnWebb等医师将欧洲及加拿大16所医院,共计例有症状性严重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平均年龄84岁,54%为女性)纳入TEE研究。试验中患者分别接受经股动脉TAVR并置入Sapien3经导管心脏瓣膜(n=96),或经主动脉/经心尖(二选一)TAVR并置入Sapien3经导管心脏瓣膜(n=54)。首批纳入试验的50例高危手术患者(STS评分≥8,EuroSCORE评分≥15),随后又纳入例中高危手术患者(STS评分≥4,EuroSCORE评分≥10)。
试验结果表明,接受经主动脉/经心尖TAVR的患者基线平均logisticEuroSCORE评分较高(P=0.)。且该组患者中重度二尖瓣返流(P=0.)、外周围血管疾病(P=0.)以及心肌梗死(MI)(P=0.)的发生较为普遍。同时该组患者冠状动脉疾病(CAD)、心房颤动以及冠状动脉旁路搭桥术需求(CABG)呈上升趋势。
早期研究结论具有未来意义
30天时患者全因死亡率(主要终点)、卒中以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率在经股动脉TAVR组患者中均较低(见表),而经主动脉/经心尖TAVR患者组死亡率更高(P=0.03)。
表.30天时不同TAVR形式患者转归
经股动脉TAVR
(n=96)
经主动脉/经心尖TAVR
(n=54)
整体
(n=)
全因死亡率
2.1%
11.1%
5.3%
卒中
1.0%
5.6%
2.7%
主要心血管并发症
4.2%
7.4%
5.3%
大出血
19.8%
20.4%
20.0%
新增使用起搏器
12.5%
14.8%
13.3%
未见患者发生致残性卒中、冠状动脉阻塞、瓣膜致栓塞或再入院。
TEE研究结果显示,30天时全体患者平均跨瓣压差下降(45.2±14.5至10.6±4.7mmHg),以及瓣膜区域增加(6±0.2至1.5±0.4cm2)。随访期间74.3%的患者瓣周返流消失或有记录,其中22.1%的患者是轻度返流,3.5%是中度返流,无重度瓣周漏患者。
此外,通过视觉类比与6分钟步行试验记录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情况。30天时,仅6.6%的患者NYHA心功能分级≥3,而88.1%的患者仍处于基线水平。
TAVR人工瓣膜的新标准
TEE研究人员表示,经股动脉TAVR组患者死亡率在目前已公布大型多中心试验结果中最低。此外,患者全体卒中发生率与PARTNERII研究(4.3%)相比也十分令人欣慰。
一篇同期社论中,美国HowardC.Herrmann医师发表了论述。他认为对于多数置入小型人工瓣膜的患者,经股动脉TAVR应作为默认治疗方案因为股动脉闭合器、麻醉监控以及经主动脉/经心尖TAVR学习曲线的应用不断增多。他还表示是,Sapien3为TAVR恶性并发症制定了新标准,同时燃起人们对其他人工装置的渴望。
美国PhilippeGénéreux医师在一次访谈中表示,Sapien3因可迅速置入,低切迹设计而变得独特。可在无需复位的情况下稳定置入。而多次尝试复位人工瓣膜可导致患者卒中发生。此外,一些新一代人工装置,如Lotus瓣膜系统以及DirectFlow瓣膜系统也可减少患者主动脉瓣返流发生率。
起搏器植入率高的缺陷
Généreux医师认为,比起上一代SapienXT,患者更可能因置入Sapien3而引起唯一并发症——需植入起搏器。而患者Sapien3的早期置入史可能造成该差异。新型瓣膜较长,且可小幅移动。后期研究建议,可能手术医师起初置入瓣膜位置有些低,则应将其移动至稍高一些的位置,约70%主动脉与30%心室处。该移动从技术层面上讲,可降低患者起搏器植入率。
TAVR适用于低手术风险患者?
即使使用新一代人工瓣膜,患者残留瓣周漏仍是TAVR技术的一大弊端。Sapien3瓣膜系统与有效改善患者瓣周漏有相关性因此,在低危手术患者中拓展该技术是非常重要的。从机理角度来看,如能使瓣膜切迹降至更低,有助于医师减少瓣膜的移动,这对低手术风险患者将十分有益。Généreux医师表示,他们正着手发展该技术。此外,对低手术风险患者大量应用Sapien3前,仍有必要进行其他随机对照试验加以研究。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