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位于头以下、胸椎以上的部位。共有七块颈椎骨组成,除第一、二颈椎外,其他颈椎之间都有一个椎间盘。每个颈椎都由椎体和椎弓两部分组成。椎体呈椭圆形的柱状体,与椎体相连的是椎弓,二者共同形成椎孔。
椎孔相连接构成了椎管,椎管内容纳有脊髓、脊髓被膜、脊神经根、血管及少量结缔组织等。颈椎又是脊柱椎骨中体积最小,但灵活性最大、活动频率最高、负重较大的节段。所以,颈椎管受损伤的几率也较大。
构成椎管的任何结构发生病变,均可使椎管腔变形、狭窄,压迫其内容物脊髓、脊神经根、椎动脉及交感神经丛,而引起相应的神经功能障碍等一系列症状。颈椎管狭窄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类。先天性椎管狭窄系患者出生前或生后椎弓发育障碍造成的椎管狭窄,以仅限于椎弓发育障碍的发育性椎管狭窄最常见,亦称特发性椎管狭窄。后天性椎管狭窄的主要病因是脊柱退行性改变。颈椎管狭窄症多见于中老年人,好发部位为下颈椎,以颈4~6节段最多见,发病缓慢。
病因病理(1).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症在早期或在未受到外来致伤因素的情况下,可不出现症状,但随着脊柱的退行性改变(如骨刺、突出的椎间盘、节段不稳等);或是头颈部的一次外伤后均可使椎管进一步狭窄,引起脊髓受压的一系列临床表现。由于椎管狭窄时,其储备间隙减少或消失,脊髓在椎管内更加贴近椎管前后壁,这样即使在正常的颈椎伸屈活动中,亦可能有刺激、挤压而致脊髓病损。当遇某些继发性因素,如外伤、节段不稳,髓核突出或脱出等,特别是头颈部受到突然的外力时可能引起椎间关节较大的相对位移,椎间盘突出或破裂,黄韧带向椎管内皱褶以及脊髓矢径的变化。这些瞬间的变化必然导致椎管矢状径的改变,发育性椎管狭窄的储备间隙本来极少,脊髓或神经根不能耐受这种微小的内径变化而引起损伤。本世纪70年代以来,认为发育性椎管狭窄是颈椎病性脊髓病的重要发病因素。临床资料表明脊髓型颈椎病中发育性颈椎管狭窄者占60%~70%。
(2)退变性颈椎管狭窄症该病是颈椎管狭窄中最常见的类型。人到中年以后,颈椎逐渐发生退变。退变发生的时间和程度与个体差异、职业、劳动强度、创伤等有密切关系。颈椎位于相对固定的胸椎与头颅之间,活动较多。所以中年以后易发生颈椎劳损。首先是颈椎间盘的退变,其次是韧带、关节囊及骨退变增生。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引起椎间隙不稳,椎体后缘骨质增生,椎板增厚、小关节增生肥大、黄韧带肥厚,造成脊髓前方突出混合物压迫脊髓,肥厚的黄韧带在颈后伸时发生褶折,从后方刺激、压迫脊髓。如此导致椎管内的有效容积减少,使椎管内缓冲间隙大大减少甚至消失,引起相应节段颈脊髓受压。此时如遭遇外伤,则破坏椎管内骨性或纤维结构,迅速出现颈脊髓受压的表现,因退行性改变的椎间盘更易受损而破裂。
症状(1)感觉障碍:颈椎管狭窄主要表现为四肢麻木、过敏或疼痛。大多数颈椎管狭窄患者具有上述症状,且为始发症状。四肢可同时发病,也可以一侧肢体先出现症状,但大多数患者感觉障碍先从上肢开始,尤以手臂部多发。躯干部症状有第二肋或第四肋以下感觉障碍,胸、腹或骨盆区发紧,称之“束带感”,严重者可出现呼吸困难。
(2)运动障碍:这种障碍多在感觉障碍之后出现。表现为四肢无力、僵硬不灵活。大多数从下肢无力、沉重、脚落地似踩棉花感开始,严重者站立行走不稳,易跪地,需扶墙或双拐行走,随着颈椎管狭窄症状的逐渐加重出现四肢瘫痪。
(3)大小便障碍:一般出现较晚。颈椎管狭窄早期为大小便无力,以尿频、尿急及便秘多见,晚期可出现尿潴留、大小便失禁。
预防(1)选择合适的枕头与睡姿,选择硬度适中的枕头,枕头高度以12~15cm为宜。仰卧位时,可将枕头置于颈下,使头部保持略后仰的姿势;侧卧时,将枕头调整到与肩等高的位置,保持头颈在同一水平面上。另外,注意不要躺在床上看书、看电视或使用电脑。
(2)避免长时间低头伏案工作或使用电脑,工作1小时左右应注意变换一下体位。
(3)无症状者可每天进行数次缓慢的颈部屈伸、左右侧屈或旋转活动锻炼(低头、仰头或转头)。加强颈背肌肉的力量锻炼。
(4)避免颈部外伤。乘车时应系好安全带并避免在车上睡觉。出现颈肩臂痛时,应首先明确诊断并除外颈椎管狭窄,才能进行局部轻柔的按摩,避免过重的旋转手法。
(5)避免受凉、潮湿。夏季尤应注意不要将空调、风扇直接吹向颈部。
北京哪个看白癜风的医院比较好北京白癜风的治疗方法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