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颅内动脉血管内介入治疗团队周记(.1.22-.1.26)
········作者:姚亮,邓一鸣,孙瑄,马宁
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医院
导读
本周我们汇报一例右椎V4段-基底动脉狭窄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病例,诊治过程具体如下。
病例详情
患者,男,46岁,主因“发作性头晕伴走路不稳2个月”入院。2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伴走路不稳,双眼视物模糊,口周麻木。持续症状约数分钟后缓解,但其后反复发作,遂于1月前(-12-23)医院就诊。
MRA:右椎V4段-基底动脉重度狭窄,左侧椎动脉纤细(图1)。
图1
颈部CTA:右椎V4段-基底动脉重度狭窄(图2)。
图2
其后予以双抗、他汀等药物治疗。
为进一步诊治收入院。
既往:高血压病史20余年;糖尿病3个月;脂代谢紊乱3个月;吸烟20余年;偶有饮酒。
体格检查:NS(-)。
辅助检查:糖化血红蛋白:8.1%;血栓弹力图:AA:%、ADP:7.4%。基因型:1*/2*。
入院后给予抗血小板(拜阿司匹林肠溶片mg1/日+氯吡格雷75mg1/日、)、降脂(阿托伐他汀钙片40mg1/日)、降压、降糖等治疗。
复查头CT未见明显梗死病灶。
DSA提示:双侧前循环未见明显异常,前后交通动脉未见开放,左椎动脉纤细,左侧椎动脉开口重度狭窄,右椎动脉V3段开窗,右椎动脉V4段-基底动脉重度狭窄,双侧大脑后、小脑上动脉未见异常(图3-7)。
图3
图4
图5
图6
图7
入院后患者因“幽闭恐惧”未行核磁共振检查。
术前讨论
1.患者有反复后循环缺血症状,CTA、DSA均提示右椎动脉V4段-基底动脉重度狭窄,有介入指征。
2.治疗策略:病变较短且无明显成角,拟先予小球囊扩张,再置入球扩式支架。右椎动脉V3段开窗,下方血管直径稍粗但入路较迂曲,故准备选择上方血管入路。左椎动脉V1段狭窄暂不予以处理。
3.相关风险:入路迂曲,球囊、支架通过困难;穿支闭塞;急性、亚急性血栓形成。
治疗过程简述
全麻下右股动脉入路,将6F导引导管放至右椎动脉V2段,术前造影示右椎动脉V4段-基底动脉重度狭窄(图8)。
图8
路径图下将Transend微导丝(0.″,cm)经右椎动脉V3段开窗上方入路越过病变(图9)。
图9
微导丝放置在右大脑后动脉P1段,沿微导丝送入Gateway球囊(2.25mm×9mm)扩张,后造影示残余狭窄约为30%(图10,11)。
图10
图11
撤出球囊置入Apollo球扩式支架(2.5mm×8mm),其后造影显示残余狭窄约10%(图12)。
图12
图13
观察10分钟后造影无明显变化,结束手术。术后查体同术前。
术后头CT未见高密度影(图14)。
图14
术后CTA(图15):支架内未见明显狭窄。
图15
CTP(图16):后循环区域未见明显低灌注。
图16
术前TCD提示狭窄处血流速度>cm/S,降至cm/S。
讨论
本例右椎V4-基底动脉汇合处狭窄,病变局限,虽未行高分辨磁共振检查,还是考虑系动脉粥样硬化改变而非发育不良。对于短病变我们先予以球囊扩张,期望防止直接释放球囊扩张支架的移位现象。
我们下周继续~
大家都在看
┣喵主编寄语
精准取栓时代已经到来
┣缪中荣教授:机械取栓术中合并原位狭窄的补救治疗策略
┣王拥军教授:中国脑血管病疾病疾病负担和对策
┣高峰教授: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成形中的边支保护技术
┣蔡艺灵教授:急性缺血性卒中超时间窗患者的选择和策略
┣焦力群教授:颅内动脉支架的亚洲发展
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培训班
颈动脉支架植入技术培训班
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治疗培训班
脑静脉及静脉窦病变诊断和治疗培训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