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音频经过后期剪辑处理,并非节目完整音频,收听完整音频,请下载河南广播APP)
医院周围血管科副主任医师李建鹏随着冬季的来临,一些老年人开始出现活动后腿部酸疼,甚至走路一瘸一拐,许多人往往认为是受凉了,“老寒腿”发作了。可是这“老寒腿”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它就是每年随着气温下降而发作或加重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什么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人体的动脉好比一个输油管道,动脉血每时每刻在动脉中流动,就好比人体内的原油,心脏就像一个油泵,通过不同管道将能量源源不断输送至各组织器官,通向下肢的管道主要包括胸主动脉、腹主动脉、髂动脉、股动脉、腘动脉及小腿的动脉。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指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动脉内壁上形成,随着斑块不断增大,管腔逐渐狭窄,管道通畅性受到影响,流向下肢的血流就会减少,狭窄到一定程度甚至完全堵塞时,供应下肢的血流不能满足需要,就会出现下肢缺血症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有什么症状?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早期常表现为发凉、麻木,腿部肌肉会出现痉挛,俗称“抽筋”,由于这些早期症状并不典型,很容易与其他病混淆,所以常会被病人误认为是老年人缺钙或是腰椎病,误诊误治,延误了自己的病情。因此要提醒出现了以上这些症状的病人,医院的周围血管病科(血管外科)通过科学的检查手段确诊。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一经诊断,就要尽早开始治疗,避免病情恶化。治疗包括一般常规治疗、药物治疗、腔内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专科医师会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一般治疗包括:戒烟,戒烟可以明显延缓病情的继续加重;合理安排膳食,多食用低糖、低盐、高纤维素和含有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性食物,如豆类水果、蔬菜等;进行适当的步行锻炼,坚持每日数次散步,可增加患肢侧支循环的形成,改善缺血;注意足部护理,保暖,避免肢体受伤。一般治疗还包括积极治疗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诱发下肢动脉硬化的疾病。特别提醒:
如果出现下肢不适,既不要讳疾忌医,也不要乱投医,尽快到有周围血管病科(血管外科)医院就诊查明病因。否则,本来通过保守治疗或是简单的手术方案就能改善症状、稳定病情的早期下肢动脉硬化,就会发展为严重的“静息痛”甚至溃疡坏疽而造成截肢,此时再治疗不仅增加了治疗花费,而且延误了最佳的治疗时机。
专家简介:李建鹏
医院周围血管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静脉血栓栓塞组委员,中国中医药学会疡科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中医药学会外科分会委员。发表专业学术论文20余篇,主持专业课题5项,医院表彰,深受患者欢迎。
擅长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糖尿病足,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下肢深静脉血栓及后遗症、布加综合征、主动脉、外周及内脏动脉夹层及动脉瘤瘤、动静脉瘘等疾病。
完
播出时间:河南广播电视台信息广播每天中午十二点
收听频率:FM.6AM
手机收听:下载大象新闻客户端进入“随身听”
点击广播收听信息广播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