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骨科手足外科组完成我院首例“下肢动脉闭塞症介入下动脉球囊扩张成形+支架置入术”。
患者涂某花,女85岁,因“右下肢疼痛并足趾溃烂两月余”入院我科。入院查体:右下肢静息痛,下肢足趾呈“樱桃红”缺血性改变,右下肢冰凉,右腘动脉及足背动脉不能触及搏动,右足4.5趾溃烂伴感染。入科后详细询问病史,考虑下肢存在慢性动脉缺血性改变;进一步行下肢CTA及彩超示腘动脉闭塞,右胫前、胫后动脉闭塞。给予患者扩血管、稳定动脉斑块及抗凝药物药物治疗。患者症状缓解,详细交代病情。年9月26日,在介入室局部麻醉行“右下肢动脉球囊扩张成形+支架置入术、动脉造影术”。术后足背动脉及腘动脉足背立即恢复搏动、有力,右下肢皮温恢复(发烫感)。术后第三天出院,患者对治疗效果十分满意。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由于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引起下肢动脉狭窄、闭塞,进而导致肢体慢性缺血。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一般见于中老年人,常伴有吸烟、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危险因素。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症状的有无和严重程度,受病变进展的速度、侧支循环的多寡、个体的耐受力等多种因素影响。症状一般由轻至重逐渐发展,但在动脉硬化闭塞症基础上继发急性血栓形成时,可导致症状突然加重。早期可无明显症状,或仅有轻微不适,如畏寒、发凉等。之后逐渐出现间歇性跛行、酸痛的部位与血管病变的位置存在相关性。病变进一步发展,则出现静息痛,即在患者休息时就存在肢端疼痛,平卧及夜间休息时容易发生。最终肢体可出现溃疡、坏疽,最终需截肢。诊断上包括:老年患者,可能存在多种伴随疾病及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需完善一下检查:(1)节段性动脉收缩压测定;(2)踝肱指数(ABI);(3)经皮氧分压测定疡;(4)彩色多普勒超声为常用筛查手段,可见动脉硬化斑块,管腔狭窄、闭塞等。该方法无创、方便且花费较低,但对于治疗的指导意义不大;(5)CT血管成像(CTA)已成为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首选检查方法;(6)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同CTA,亦可为下肢动脉动脉硬化闭塞症提供明确的影像学诊断。治疗
一般治疗动脉硬化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应整体看待和治疗,包括控制血压、血糖、血脂,严格戒烟等,并积极诊治可能伴发的心脑血管疾病。针对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药物治疗,主要用于早、中期患者,或作为手术及介入治疗的辅助。常用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药,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血管扩张及促进侧支循环形成的药物,如西洛他唑、安步乐克及前列腺素类药物等。手术治疗目的是重建动脉血流通道,改善肢体血供。1)动脉旁路术应用人工血管或自体大隐静脉,于闭塞血管近、远端正常血管之间建立旁路,分解剖内旁路与解剖外旁路。2)动脉内膜剥脱术,目前已较少应用。3)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支架植入术为微创治疗方法,手术风险低,恢复快。该方法经动脉穿刺,输送球囊导管至动脉狭窄或闭塞的部位,扩张、重建动脉管腔,结合血管腔内支架的使用,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以往该技术仅应用于短段病变,随着技术的进步,目前对于长段闭塞性病变也可成功开通。目前是首选的一线治疗。昌南医苑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