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了年纪,常会有些腰腿痛的毛病,其实这不一定都是小问题,有可能是患上了“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如不及时治疗,甚至可能会因下肢缺血坏死而要截肢。
走一会歇一会可能是腿部血管的毛病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由于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引起下肢动脉狭窄、闭塞,进而导致肢体慢性缺血。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的老龄化,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病率逐年提高。
“根据美国那边的数据统计,总体人群的发病率在5%左右。但年纪越大,发病率越高,70岁以上的发病率高达13%-15%。”王医师表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多见于男性,吸烟、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都是诱发疾病的高危因素。其中,糖尿病患者和烟民的发病率是正常人群的3-4倍。
从临床症状来看,是个逐步加重的过程。早期可无明显症状,或仅有轻微不适,如足部感觉异常、走路乏力等。
到了中期,会出现间歇性跛行症状,这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特征性症状。表现为行走一段距离后,出现患肢疲劳感、酸痛不适,坐下来休息一会儿后痛感缓解,但再次行走后症状复现。“走一段路之后,脚上消耗的氧分超过血液能够供应的氧分,神经纤维就会产生缺血性疼痛。比如,有些病人走米,会出现小腿或臀部的疼痛。”王医师说。
另外,酸痛的部位与血管病变的位置存在相关性。“临床上多见的部位,髂动脉或是股动脉。”王医师指出,髂动脉病变会出现三个症状,一个是走路之后会出现臀部肌肉缺血性疼痛,一个是腹股沟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而在男性病人里,还会出现血管性阳痿。
随着病变进一步发展,则出现静息痛,即在患者休息时就存在远端肢体疼痛,平卧及夜间休息时容易发生。最终肢体可出现溃疡、坏疽,多由轻微的皮肤损伤诱发。
还需要注意的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还要与腰椎间盘病变、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相鉴别。临床上常会有病人因为腰部疼痛,以为是腰椎病,四处求医无果,后来才发现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但此时往往已错过治疗的最佳时机。腰椎间盘病变的症状与体位明显相关,改变体位可使症状减轻或缓解,同时肢体动脉搏动正常,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常见脉搏减弱或消失。
自检可以测下足背动脉搏动
“三高”、动脉硬化患者、长期抽烟的中老年人,平时要注意控制基础病,尽量戒烟。一旦出现上述情况,别自以为是缺钙、腰腿病,要提防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及时到骨科、血管外科的相关科室就诊,查清病因,才能针对病因治疗疾病。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本质和冠心病一样,都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严重者也常易发心梗、脑梗等。如果发现患上了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要及时对心脑血管进行全面的检查。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要在每年例行的体检中,增加这方面的检查,特别是有冠心病、颈动脉硬化、脑梗塞、糖尿病、肾功能不全等病史的人群。
这里给大家介绍了几个早期分辨的自检方法,大家可以试着做做看看。
第一:可以用自己的手背检测下双侧足背的温度,是不是差不多,如果有冰冷异常,很可能有血管方面的问题。第二:还可以摸下足背动脉,第一个脚趾与第二个脚趾中间连线,一直往上走,在踝关节水平,就可以摸到动脉搏动,看看搏动是不是正常。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表现:
第一期,轻微主诉期:即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发病早期,患者没有明显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例如:下肢怕冷、行走易疲劳。体格检查可触及下肢动脉搏动,如行走一段距离,则发现下肢动脉脉搏动减弱甚至消失。
第二期,间歇性跛行期:当患者在行走时,动脉无法满足肌肉更多的血液灌注需求,代谢产物使足底或小腿肌肉酸痛,被迫停止行走,休息3~5分钟疼痛缓解后仍可行走,步行同等距离又发生疼痛,即为间歇性跛行,随病变的发展,间歇性跛行发生越来越频繁,而需休息的时间则越来越长。
第三期,静息痛期:患者间歇性跛行期症状加重,由于病变导致动脉不能满足下肢静息状态下供血,即出现静息痛。疼痛部位多在前半足或趾端,夜间及平卧时容易发生,患者因疼痛而整夜抱膝而坐。此期患肢处常有营养性改变,其表现为皮肤干燥、无汗,皮色苍白、瘀紫或潮红,趾甲增厚、变形,汗毛脱落,小腿肌肉萎缩等,有时可伴有缺血性神经炎。
第四期,组织坏死期:主要指病变继续发展至闭塞期,侧枝循环非常有限,出现营养障碍症状,出现缺血性溃疡、坏疽。开始为干性坏疽,继发感染后转变为湿性坏疽。早期溃疡或坏疽往往发生在足趾部,随着病变进展感染坏疽可逐渐向上发展足部、踝部或者小腿,严重者可出现全身中毒症状。
白癜风医院南宁哪家好白巅疯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