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早报男,年2月生,江西黎川人,年于黎川一中高中毕业。医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医院心脏外科主任、复旦大学器官移植中心副主任、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副所长、上海市心脏瓣膜中心主任、上海市胸心外科临床质量控制中心主任等职。在心脏外科领域,王春生是闻名全国的“一把刀”,每年完成余例心外科手术,其中心脏移植30-40例、大血管手术余例、心脏瓣膜和冠脉搭桥手术余例,平均每天要完成6-8台手术,手术量在国际领先。他是中国公认的心脏移植的专家,曾成功施行了我国首例儿童心脏移植手术,并在心脏移植领域开创了一个个“第一”,医院心脏外科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心脏移植中心。同时,他也是微创心脏手术的倡导者,成功开展全胸腔镜下的心脏瓣膜手术、“达·芬奇”机器人辅助心脏手术等多项微创术式,医院心脏外科在微创领域也走在全国前列。王春生微创修复心脏采访前一天,王春生连续做了4台手术,其中一台就是心脏瓣膜的微创手术。那是一位来自湖州的患者,二尖瓣腱索断裂,突然发病,对于开刀换瓣膜有顾虑,于是王春生运用胸腔镜下的微创二尖瓣修复技术,3小时就将瓣膜修复好。“许多高龄患者遭遇多器官衰竭,他们的心脏手术是巨大挑战,而运用微创技术能减少他们的创伤,术后容易恢复,住院时间从一周减为3天。三四十年前,所有的心脏手术都要开胸,现在三分之一的不需要开胸。”王春生说。心脏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一旦受损往往难以自行修复,常需要手术重建。十几年前,一个苏州的女病人心脏手术后,胸口留下一道长长的疤痕,王春生觉得手术很成功,可是她却抱怨说,“我有一柜子的衣服,以后所有的衣服都不能穿了!”这句话让王春生开始反思,如何减少心脏手术病人的创伤。五年前,他带领团队开始微创心脏手术的尝试。“对于习惯了常规开胸手术的医生来说,微创手术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迈出这一步真的很难,你要丢弃所有已经学会的东西,又要保障安全性,尽可能将手术创伤降低。”王春生说,“主刀医生除需熟练掌握常规心脏手术的所有技巧外,还需要长时间训练以适应小切口或胸腔镜摄像头所提供的不同视野,并熟练操作各种特殊的微创器械和设备,另外还需要足够的耐心和细心,遇到各种特殊情况处变不惊。”在微创手术领域,“达·芬奇”机器人系统全内镜心脏手术是当今国际上最可靠的微创技术。年9月,王春生带领团队开展了华东地区第一台“达·芬奇”机器人心脏手术,目前共开展“达·芬奇”机器人辅助心脏手术近百例。王春生解释说,在机器人的帮助下,病人心脏的三维放大图像实时、清晰地展现在医生眼前,主刀医生在病人体外操控机器手臂,可以灵活精确地完成心脏瓣膜、冠状动脉吻合、房间隔缺损修补、心脏肿瘤切除等复杂操作,而所有这些操作仅通过胸壁几个小洞即可完成,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不开胸心脏手术。争分夺秒的手术在心外科手术中,大动脉手术是最具挑战性的领域。其中,主动脉夹层是心外科常见病,也是治疗难点之一,发病凶险、病死率高。急诊手术是有效治疗主动脉夹层瘤的唯一方法,但由于手术复杂、风险大,中国医院并不多,医院心外科则是其中之一。对主动脉夹层的急诊手术就是与死神赛跑。王春生每年都要做多例主动脉瘤手术,其中最多的是主动脉夹层分离。患者来自全国各地,华东地区特别多,常常周末急诊送来,千钧一发,他每次都临危上阵。采访前一天,王春生就抢救了一位78岁的老太太,用全主动脉替换术,将患者从死亡线上抢救回来。医院心外科是国内顶尖的大血管外科中心,王春生所带领的大血管团队反应迅速,24小时待命,随时奋战在抢救一线。主动脉全弓置换术是心脏外科最复杂、最辛苦的手术。一台手术往往需要外科医生、麻醉师、体外循环医师、护士等十多人参与,少则六七小时,困难的超过十小时,对医护人员的脑力和体力都是极大的考验。可面对生命垂危的患者,面对焦急的家属,大血管团队的医务人员毫无怨言,争分夺秒倾尽全力与死神赛跑。瞄准人工心脏移植风雅黎川“心脏移植是衡量一个医疗单位整体水平的标志,也是医院几代人的梦想,一定要抓住这个突破口,中山心外科才能上一个新台阶。”王春生说。年,王春生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进修期间,学习了最先进的心脏移植手术,回国后他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实行了符合国情的“移动式医疗队”,即在哪里找到供体,就把病人拉到哪里进行手术。年3月,王春生终于找到了首例心脏移植手术患者,这是一名来自江苏农村年仅12岁的患者,也是国内年龄最小的心脏移植患者。患者被诊断为“扩张型心脏病”,心脏比正常人大三四倍,已是奄奄一息,唯有换心手术才能救她一命。经过精心准备,供体在浙江湖州市被找到,王春生迅速组织了一支30余人的医疗小分队,带着病人赶到湖州,由于当地条件有限,又是首例手术,王春生接连几个昼夜寝食不安,细想着每一个环节。5月23日下午,战斗打响了,王春生开始了前所未有的倒计时手术,他必须在供心送达手术室的同时,取下病心,这样才能最短时间里减少供心的缺血。在电话不停的催促声中,空气仿佛凝固了,当供心到达一刻,他正好将病心切下。可是两个心脏一比较,患者主动脉比这颗成年人的供心直径要小将近1厘米,如何吻合?他毫不犹豫地进行了主动脉成形术,整个缝合过程只用了45分钟,一颗心脏就重新跳动,整个手术过程干净利落,术后患者没有出现任何并发症,恢复非常快。一晃13年过去,到目前为止,王春生已成功实施心脏移植手术近例、心肺移植手术10例,近年年均移植近30例,手术成功率98.2%、1年存活率90%、3年存活率82%,手术例数和成功率国内第一,并达到国际大型心脏移植中心的手术规模;开创性地完成国内首例儿童心脏移植(12岁)、国内首例心脏再移植、国内年龄最大心脏移植(77岁)、亚洲首例心肝联合移植、亚洲首例心肝肾联合移植、右位心心脏移植。受卫生部委托,他牵头完成了心脏移植技术规范和准入制度的制定。王春生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也实现了医院几代人的夙愿。医院心外科成为目前国内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心脏移植中心。他领衔的“原位心脏移植治疗终末期心脏病”系列研究获年“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和“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心脏移植的探索中,他不断创新技术。为了延长心脏的保存时间,他自创长缺血时间心脏保存技术,使心脏低温安全保存时限延长至8小时,突破传统心脏仅能安全低温保存4小时的观点,并创造心脏安全保存时间10小时的纪录。他还对双腔静脉心脏吻合技术进行改良,传统心脏移植吻合技术采用按照心脏解剖结构自后至前的顺序完成,但手术时间长,心脏复跳后负荷重。他在总结传统经验基础上,提出“生理顺序”心脏吻合技术,即先进行“左心吻合”(左房-主动脉吻合完成后心脏复跳),再完成“右心吻合”(下腔静脉-肺动脉-上腔静脉),使心脏吻合时间明显缩短20%~30%,心脏复跳早期负荷低,有效促进心脏恢复。由于心脏供体的限制,今后心脏移植手术将越来越难做。于是,王春生又将目光瞄准了国际上运用成熟的人工心脏技术,希望政府能批准引进这项先进技术。“生命是无价的,如何让心脏衰竭病人的心脏持续跳动?用人工心脏辅助循环技术在国际上已经非常普及。这种人工心脏是个电子泵装置,可以替代心脏的作用。不过身上要拉出一根电线,(隔)几小时就要充电。”今年5月份,王春生在美国开会时,感叹于美国在人工心脏方面的发展水平。“副总统切尼做了报告,身患冠心病的切尼,在30年中几乎尝试了所有心脏外科的最新技术,先做了冠心病心脏扩张,又做搭桥手术、心脏支架,后来又安装除颤器,后来又因为心脏衰竭安装了人工心脏,最后进行了心脏移植。美国个中心配备人工心脏设备,而一个普通病人从安装人工心脏到心脏移植花费万美元,自付仅0美元。引进这项技术对晚期危重心脏病人的意义重大,体现一个政府对人生命的重视程度。”不必谈药色变作为一名心脏外科专家,49岁的王春生每天都在和时间赛跑,和死神赛跑。心外科手术大、责任重、工作辛苦,而心外科的人都知道,王春生一定是最辛苦的一位,他全年无休、24小时随叫随到,一年主刀多例手术,每天都有六七台手术,其中大部分是高危疑难手术,因此也被同行冠以“铁人”称号。就在采访前一天,王春生用上午半天门诊时间看了五六十个病人,下午到晚上又完成了四台手术。当天一大早采访结束后,他又急忙换好衣服,匆匆赶往机场,准备到美国参加学术活动。年,王春生担任心外科主任时只有34岁,挑起历史悠久的中山心外科这副担子,压力之大是难以想象的。他把全部精力均奉献到事业上了,没有节假日,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是经常的事情。他认为“工作着是快乐的”,每天晚上6-7点钟,当同事们都下班了,在病房里总能见到他的身影,他不但要关心着今天的重病人,还要想着明天全科的手术安排,希望每一间手术室,每一台呼吸机、监护仪和每一张监护床都能够充分被利用。曾有一年大年初六,为了抢救一个主动脉瘤患者,半夜11点多,医院开始手术,脱去手术服的时候已经是第二天早晨7点,他仅仅在值班床上打了个盹,另一位主动脉夹层瘤的患者已经完成了术前准备,助手、麻醉师、体外循环师和护士都已经换了一批,可王春生却驱走疲惫,精神抖擞地开始新的挑战。这台手术从上午9点多一直持续到下午4点多,王春生一直等到患者回到监护室,并亲自落实所有指标平稳才放心回家休息。他说,“尽管做了一天一夜,但病人获得了很好的效果,我就感到很满足,而很多手术都是疑难杂症,人家做不好的你能做好,从中获得的成就感是无法形容的,任何疲劳都不觉得累了。”体形微胖的王春生,有遗传性的血脂偏高,为此他控制饮食,规律服药。“外科医生一般都很怕吃药,我太太是心内科医生,她让我吃药,控制得很好。其实,对于高血脂高血压,适当的药物控制是必需的,大可不必谈药色变。”煤炭行业黄金10年已过富源如何突煤炭行业黄金10年已过富源如何突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