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血管遍布全身,人体内除了角膜、头发、指甲、牙齿等上面没有血管之外,其他地方都有血管的存在,它是血液在体内流动的管道,很多人对它却都毫不在乎,觉得年轻的自己安全无比。殊不知,血管衰老从30岁就开始了。
01
什么叫血管硬化
人体血液循环系统是一个由动脉、静脉和许多微血管及各种组织细胞组成的整体。我们每个人出生时的血管内皮都是光滑干净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血液中的脂肪和胆固醇会慢慢沉积,使血管内皮慢慢变厚,血管腔慢慢变窄变硬,使得血液循环不顺畅,继续恶化下去就会完全堵塞。
02
血管硬化早期症状
第一种头晕头痛多在前额部和枕部(即后脑勺),性质多为钝痛,在体位变化时最易出现或原有症状加重。
第二种感觉走路不对称。
第三种眩晕、眼球震颤、恶心、面部肌肉麻痹感,有的合并有吞咽困难。
第四种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脑力劳动能力降低,感到工作学习都吃力。表示大脑供血不足,影响了正常的脑力工作。
03
血管硬化的晚期症状
第一种突出表现为记忆力缺损。
第二种患者无法叙述自己的经历,甚至不认识自己的家人。
第三种计算、判断和理解力进行减退,意识障碍,不可能完成日常工作。
第四种有时出现听幻觉或嗅幻觉,内容多与幻想有关。
第五种性格与情感改变,常变得淡漠、孤僻、懒散、吝啬、幼稚、不讲整洁,甚至随地便溺。
第六种行为紊乱,无所事事,有时出现冲动、攻击行为,自制力障碍。
04
怎样才能知道血管硬化呢?
经常有朋友会问“我哪不舒服,是不是血管硬化了?我这根血管摸着有点硬化,是血管硬化吧,要不是吃点啥?”普通人是不太可能通过症状、摸血管来发现血管硬化的。但通过检查是能发现血管硬化的。这些检查报告提到的「内膜增厚、钙化、斑块」也就是常说的「血管硬化」了。
胸片主动脉迂曲、增宽,伴局部钙化;
颈部血管彩超颈动脉内中膜不规则明显增厚、见强回声斑块、不均质回声;
血管增强CT造影腹主动脉、髂外动脉、股浅动脉内见造影剂充盈缺损,管腔狭窄。
05
三七对血管功效与原理
三七最有价值的功效是它的活血功效,现代医学广泛用于治疗和预防各种心脑血管病,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三七的主要有效成分三七总皂苷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增加脑血流量的作用,第一时间救助缺血缺氧细胞,防止后遗症的发生,是心脑血管病人首选的金不换必备药品。
06
三七总皂苷对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表现
一项研究选取71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七总皂苷组36例,男性21例,女性15例,观察三七总皂苷对高脂血症的动脉粥样硬化(AS)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及斑块的影响。结果显示三七总皂苷能保护高脂血症的AS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抑制颈动脉内膜增厚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增大,延缓AS的进展,其机制与其降低血清hs-CRP、LDLC、sCD40L、MMPs、IL-6、TNF-α水平有关。
注:数据来源于《中国中医急症》
研究表明,长期服用三七总皂苷能有效降低AS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的表达,并能通过抑制CD40/CD40L活化,减少炎症因子的释放,从而减轻炎症反应,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抑制颈动脉内膜增厚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增大,延缓AS的进展。
07
三七对血脂异常动脉粥样硬化临床表现
一项研究选取71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三七总皂苷组(A组)36例,男21例,女15例,阿托伐他汀组(B组)35例,男20例,女15例。71例病人均予饮食治疗和改善生活方式等处理,对高血压病、糖尿病病人予降压、降糖治疗。结果显示三七总皂苷临床表现良好,对动脉粥样硬化有所缓解。
注:数据来源于《中国中医急症》
研究表明:长期服用三七总皂苷能有效降低AS病人NF-κB、ICAM-1的表达,有效增加病人血清NO及PGI2含量,保护血管内皮功能,抑制颈动脉内膜增厚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增大,延缓AS的进展。
云师傅支招远离血管硬化,从预防开始:
1.积极控制“三高”有研究表明高脂血症、高血压、吸烟三个因素可以使患病的风险增加7倍。所以对于有“三高”的朋友,一定要控制好血压、血糖、血脂。
2.坚决戒烟主动和被动吸烟都会通过损伤血管内皮、使血液高凝、增加低密度脂蛋白氧化等,增加血管硬化的风险。
3.低盐低脂饮食保证低盐低脂饮食:少吃饱和脂肪酸和动物油脂,比如动物油、动物内脏等;少吃盐,保证每天食盐不超过6克,即一啤酒瓶盖。
4.不能乱吃药一切预防、治疗用药都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以及定期监测下进行,胡乱吃药会对身体带来伤害。
5.没病也要定期体检即使没有「血管硬化」或其他疾病的朋友,也要定期体检了解自己的血脂、血压水平。
建议60岁以上的朋友,在体检时常规查颈椎动脉B超,以便早发现、早治疗。
文章推荐阅读:
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千万不要错过|云三七
临床——为什么三七可以治疗冠心病|云三七
临床——三七粉降血脂,你又知道多少?|云三七
服用三七粉对高血压到底有没有用?|云三七
临床——三七对骨折的原理及作用|云三七
版权声明:本文归云三七所有,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注明出处。
赞赏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