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急性期中央型或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治疗方式,目前尚无确切定论。在年11月30日~12月1日举办的第九届中国静脉外科论坛暨第二届国际静脉学联盟中国静脉学分会大会、亚洲静脉外科论坛、年浙江省血管外科学术会议期间,医院血管外科的唐黎明教授就“急性髂静脉血栓形成,先溶栓还是支架?”这一话题进行了精彩的演讲。
研究背景
DVT发病率约为1.2‰[1]。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是指血栓形成在2周以内者,短期易并发急性肺栓塞(PE),远期易继发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对于急性期中央型或混合型DVT,全身情况好,预期生存期≥1年,出血风险较小的患者,可首选CDT。如条件允许,可行PMT与CDT联合清除血栓[2]。PMT因其迅速减轻血栓负荷,快速开通血管恢复血流,最大限度的保留静脉瓣膜功能,理论上减少了远期PTS的发生而日益受到重视。可惜PMT高昂的费用不是每个患者所能承受的。国家也有相应政策出台。PMT会损伤静脉瓣膜[3,4]、血红蛋白尿等并发症。CDT溶栓效果与血流量大小成正相关。CDT需要患者卧床制动多日,且伴有与溶栓药物相关出血风险[5]。因而浓缩溶栓导管置留时间,降低溶栓药物用量是CDT治疗研究和发展方向[6]。有研究发现先行髂静脉球囊扩张成形术再行常规治疗可减少尿激酶用量、缩短溶栓时间[7]。单纯球囊扩张成形并不能有效维持髂静脉通畅,CDT后仍需支架植入。髂静脉狭窄是左下肢DVT独立危险因素,狭窄程度超过50%时,可引起下肢深静脉压力增大[8],易导致血栓复发和PTS[9]。研究表明左髂总静脉直径每减少1mm,左下肢DVT发生概率系数增加1.68倍[10]。研究目的
探究在没有PMT的情况下,髂静脉狭窄引起的急性髂静脉血栓,根据狭窄情况(狭窄>50%)先予支架植入后再CDT溶栓是否能起到比先溶栓再支架植入具有更快的溶栓效果,使用更少的溶栓药物。
研究方法针对4例急性中央型或混合型DVT患者予支架植入后再CDT溶栓,研究其溶栓效果和溶栓药物用量。4例患者均CT示髂静脉受压,术中球扩发现狭窄>50%。患者知情同意。
研究结果本组4例共植入左髂静脉支架4枚(14mm×80mm)。先支架植入后再CDT溶栓对比先溶栓再支架植入,其溶栓时间较短(2.8±1.6天vs.4.1±2.0天),尿激酶用量较少(±71.4×万Uvs.±82.7×万U)。4例患者术后无并发症发生。随访9~18个月,随访期内深静脉及髂静脉支架内通畅率%。
总 结髂静脉狭窄继发急性左下肢DVT患者先支架再CDT治疗,具有减少尿激酶用量,缩短导管置留时间,降低治疗费用的优势,且该治疗方法不增加肺栓塞风险及支架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目前对于即时确定血栓已清除的方法仍需进一步探索。本研究为非随机研究,该方法溶栓效果有待更多观察指标的随机对照研究验证。参考文献[1]BetenskyM,etal.SeminInterventRadiol,,34:35-49.[2]中华医学会血管外科学组.中华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9(4):-.[3]OguzkurtL,etal.DiagnIntervRadiol,,18(4):-.[4]ParkSI,etal.CardiovascInterventRadiol,,37(2):-.[5]SistaAK,etal.Radiology,,:31-35.[6]李智,等.中华放射学杂志,,46:-.[7]冯琦琛,等.中国微创外科杂志,,13(2):-.[8]薛冠华,等.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6(1):19-22.[9]吴霜,等.介入放射学杂志,,24:-.[10]CarrS,etal.JVascIntervRadiol,,23:-.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