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髂动脉狭窄治疗专科医院 >> 髂动脉狭窄症状 >> 科研进展通心络治疗颈动脉斑块方案引发国

科研进展通心络治疗颈动脉斑块方案引发国

 

我国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给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近年来,学界越来越认识到血管系统的健康是影响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和预后的重要因素。而颈动脉作为连接脑血管、心血管的“桥梁”,可谓全身动脉系统的“窗口”,并且颈动脉位置表浅、便于检查,其硬化程度的评估更加有助于反映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危险程度。目前,检测颈动脉斑块的主要指标包括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面积和血管重构指数。

早在年,国际权威医学杂志《美国生理学杂志》就发表了关于通心络稳定斑块的基础研究结果,研究数据表明通心络可剂量依赖性地增加斑块稳定性、抑制炎症反应。杂志编辑部在评论中写到“为未来可能发展成冠心病事件的高危患者点燃了希望之灯”。

既往大量基础及临床研究表明,我国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通心络胶囊具有显著保护微血管内皮细胞完整性、缩小心肌无复流面积、抗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斑块及缓解血管痉挛及抑制心室重构等作用。

为进一步评估通心络治疗颈动脉斑块的疗效,医院张运院士牵头进行了“应用通心络干预颈动脉斑块的前瞻性、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近日,研究结果发表于国际权威科技期刊《自然》子刊《科学报告》,并在3月29日举办的中国介入心脏病年会上公布了相关数据。

研究概况

他汀类药物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石,但部分患者在接受强化他汀类药物治疗后依然存在较高的心血管事件风险。因此,仍有必要探索高效安全的新型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

纳入中国18个省市35家临床中心的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为通心络组和安慰剂组。主要观察指标为24个月两组间双侧颈动脉12个部位的平均IMT年变化率差异。次要指标包括颈动脉斑块面积在24个月后的变化,血管重构指数,血脂以及不稳定性心绞痛等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

研究结果显示,通心络组和安慰剂组平均IMT年变化分别为?0.mm[95%置信区间(CI)为?0.~?0.]和0.mm(95%CI为0.mm~0.mm),两组间的差值为?0.mm(95%CI为?0.mm~?0.mm,P<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图1)。

图1平均IMT在通心络组与安慰剂组的疗效

与基线比较,24个月时,通心络组双侧颈动脉长轴最大斑块面积减小0.mm2(95%CI为-1.mm2~0.mm2),而安慰剂组增加1.mm2(95%CI为0.mm2~2.mm2),两组间长轴斑块面积从基线到24个月的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图2)。同样,通心络组短轴最大斑块面积的减小0.mm2(95%CI为-1.mm2~0.mm2),而安慰剂组增加3.mm2(95%CI为1.mm2~4.mm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图2斑块面积在长轴视图(A)和短轴视图(B)从基线到24个月的改变

相较于安慰剂,通心络能够显著延缓主要心血管事件首次发作时间,且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也明显降低。其中,两组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分别为通心络组7.7%(47例)和安慰剂组13.2%(80例),P=0.。值得注意的是,通心络组不稳定心绞痛发生明显少于安慰剂组(P=0.)(图3)。

图3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在通心络或安慰剂组的疗效

研究结果表明,除现行的常规治疗,服用通心络可有效延缓平均IMT、颈动脉斑块面积和血管重构指数的进展,显著降低颈动脉正性重构以及减少不稳定性心绞痛的发生。研究还表明,通心络可降低斑块破裂风险,从而减少主要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疗效显著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中医药的临床应用价值已受到广泛







































白癜风患者皮肤大阅兵
白癜风会诊启动


转载请注明:http://www.sofkz.com/wazz/999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