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临床病例引发的思考
患者,男性,65岁,58kg,身高cm。因髋骨骨折入院。患者1年前因不稳定型心绞痛行冠状动脉造影,发现左前降支狭窄90%、回旋支狭窄50%、右冠状动脉主干狭窄75%.分别在左前降支、右冠状动脉主干置入CYPHER药物洗脱支架各一枚。术后行双重抗凝治疗(口服阿司匹林mg和氯吡格雷75mg)14个月,心绞痛症状明显好转。术前检查:血常规、生化检查、凝血常规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心电网检查:窦性心率,心肌复极异常,左心室高电压;HOLTER示:窦性心律,偶发室性期前收缩,快频率依赖性ST-T改变;超声心动图示:左心稍扩大,未见心室壁节段性运动异常,射血分数(EF)61%。
入院诊断
腰段椎管内占位性病变,拟在全身麻醉下行椎管内探查术
术前准备
术前7天停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改用低分子肝素IU皮下注射,每天2次,术前24h停用肝素,继续口服美托洛尔
麻醉及手术经过
术前眯达唑仑4mg,东莨菪碱0.3mg肌内注射。以舒芬太尼40μg、依托咪酯18mg、罗库溴铵50mg静脉诱导后插管,七氟烷吸入维持麻醉。术中行ECG、SpO2、有创动脉血压、ETCO2监测。术中维持血压在基础值的±20%,必要时间断注射去氧肾上腺素。术中心电监测无明显ST段改变,患者苏醒顺利,未诉特殊不适。术后行舒芬太尼静脉PCA镇痛,持续心电、血压监测。
术后随访第2天患者无明显胸痛、胸闷等症状。因引流量略多,担心椎管内出血,未继续进行双重抗凝治疗(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复查心肌酶谱无明显异常。
第4天患者突发心绞痛,持续时间约15分钟,给予吸氧、吸入二硝酸异山梨醇酯,10分钟后症状缓解。急查心电图提示广泛前壁心肌缺血。会诊意见:立即抗凝、扩张冠状动脉治疗,必要时行PTCA。考虑引流基本停止,当即给予氯吡格雷负荷剂量mg、阿司匹林mg口服,次日起改为维持剂量氯吡格雷75mg、阿司匹林mg。患者拒绝行PTCA检查,术后多次复查心电图、心肌酶谱未见明显异常,未再发心绞痛,伤口愈合良好,于术后16天出院。
精彩内容病例讨论
术前1.术前评估:该病人是否应继续双抗治疗?可否行择期手术?
2.术前准备:过渡为肝素治疗的意义是什么?
术中1.麻醉选择的依据是什么?可否选择硬膜外麻醉?
2.术中至少应监测哪些项目?重点监测哪些项目?
术后1.术后突发心绞痛的可能原因有哪些?是否为支架内血栓形成所致?
2.如何权衡术后出血和抗凝的问题?
冠脉介入患者行非心脏病手术的麻醉管理
冠状动脉疾病病人心脏风险评估
评估内容疾病:冠心病严重程度
手术:外科手术风险
病人:体能储备情况
评估目的判断:危重程度(疾病、手术、病人)
是否需要延迟或取消手术
决策:内科治疗是否有意义(会诊、起搏器)
冠脉介入治疗或诊断是否有益
四步评价:支架内血栓与NCS潜在出血
1.评价围术期出血风险
2.评价抗血小板治疗是否持续
3.评价围术期支架内血栓风险
无论是择期还是急诊手术(颅内手术和TURP除外),
不可停用阿司匹林,谨防急性冠脉综合征和支架内血栓形成
4.评价高危PCI患者,考虑过渡性抗凝治疗
第一步:评价围术期出血风险PCI病人手术及出血危险性评估
拟进行的手术和麻醉确切情况,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发生出血的风险
有无其他可能引起出血的危险因素
发生严重出血的后果
手术的必要性
手术的紧迫性——是否能够推迟
除手术治疗以外有无其他治疗替代方案
第二步:评价围术期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是否继续阿司匹林:终生治疗:出血风险大的手术(神外、眼后段及前列腺手术)可考虑停用
肝素:静脉输注肝素不能降低支架内血栓的风险,不推荐单独用作替代治疗(无抗血小板特性)
氯吡格雷:术前7天停用,术后尽早恢复
噻氯吡啶:术前14天停用
抗血小板治疗时程及行非心脏病手术时机
1.扩张(PTCA)未放置支架:2~4周双重抗凝治疗手术推迟2~4周,同时至少2~4周双重抗凝治疗
择期手术推迟≥6周,但不要超过12周,12周后再狭窄机会增加
2.PCI和DES:12个月的双重抗凝治疗
择期手术推迟≥12个月
3.BMS:4~6周的双重抗凝治疗
对经PCI行血运重建治疗可改善心脏症状及需在随后12个月内行非心脏
手术治疗者,可行PTCA,同时放置BMS。
4.阿司匹林:无论采用何种血运重建技术,终身治疗
第三步:评价围术期支架内血栓风险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