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观察研究表明,与经股动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相比,经桡动脉PCI可降低患者出血率,穿刺部位并发症以及30天死亡率。该研究于年1月发布在JACC:CardiovascularInterventions上。
无论经股动脉PCI术后是否使用血管闭合器或患者情况稳定/不稳定,经桡动脉PCI的优势依然存在。
研究人员表明,经桡动脉PCI方案在该临床随机试验特定患者群中体现出获益,而其他观察研究中经桡动脉PCI方案可能将在日常临床实践中为各种患者带来获益。JamesNolan等医师获取了年至年英国心血管介入学会(BCIS)中的数据,并对,例接受PCI术患者的穿刺部位进行了分析。其中接受经桡动脉PCI的患者占45%,经股动脉PCI占49.6%(有60%使用了血管闭合器)。根据PCI适应证将患者分为稳定型、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或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
研究中接受经桡动脉PCI的患者比接受经股动脉PCI的患者更为年轻,且男性患者更多。此外,接受经桡动脉PCI的患者先前患心肌梗死(MI),或接受过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机率更低;经桡动脉治疗方案多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但对于术前休克及需要机械通气的患者应用较少。同时,经桡动脉治疗方案中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抑制剂(GPIs)、比伐卢定及血栓抽吸导管更为常用,而对患者循环系统支持则较少。
经桡动脉治疗方案“脱颖而出”
在多变量分析中,患者接受经桡动脉PCI与30天死亡率、出血率及穿刺部位并发症发生率降低有关。但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院内死亡率、MI或再介入治疗)仅在症状不稳定的患者中有所下降(见表)。
表.患者转归多变量分析
转归类型
OR
95%CI
30天死亡率
稳定
NSTE-ACS
STEMI
0.77
0.76
0.72
0.61~0.97
0.67~0.85
0.65~0.79
MACE
稳定
NSTE-ACS
STEMI
1.08
0.72
0.70
0.95~1.23
0.65~0.80
0.64~0.77
出血事件
稳定
NSTE-ACS
STEMI
0.24
0.35
0.47
0.16~0.36
0.27~0.44
0.39~0.58
穿刺部位并发症稳定
稳定
NSTE-ACS
STEMI
0.21
0.19
0.16
0.16~0.27
0.15~0.24
0.11~0.23
倾向性配对分析(包括76,对患者)证实了上述全部转归均获益于经桡动脉治疗(P0.)。
学习曲线的临床意义
Nolan医师认为,BCIS数据库让研究者得以了解经桡动脉治疗对患者转归的影响。且患者在大型研究队列中接受了PCI术,且研究数据是国家医疗临床在经股动脉PCI向经桡动脉PCI转变的过程中加以收集,因此英国相关的手术医师已提早在学习曲线中获取实用信息。这次研究结果还体现出国家穿刺部位临床实践的大规模迅速演变未发现学习曲线不良事件。
美国SunilV.Rao医师对该研究发表了看法。他认为,当前研究是为数不多的研究中,能切实证明经桡动脉治疗获益性的一项。而这一优势体现在所有患者群中。通过经桡动脉治疗方案对应患者群的选择这一点,不难发现手术医师没有太多机会完全了解经桡动脉治疗学习曲线,同时也可能否认这一方案的优势。
美国AjayJ.Kirtane医师强调观察性研究得出的确切结论往往存在风险。但不可否认的是,研究数据还是证实了在经桡动脉治疗后,患者穿刺部位并发症发生率有所下降。尤其是在高位患者群中,经桡动脉治疗更为合理。
研究将掀起“技术革命”?
Kirtane医师还提到,通过观察发现经桡动脉治疗方案的普及率仍在上升,而是在英国该治疗方案的使用率甚至比美国更高,这也印证了桡动脉治疗方案的应用趋势。但仍有一些情况及临床解剖时使用经股动脉治疗方案更为合理,基本来看,血管造影术及PCI术的质量需有保证(无论穿刺部位),这将是患者获得良好临床护理的先决条件。此外,该研究提到的经股动脉治疗方案中出血避免的策略将需要继续进行讨论。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