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过得挺快,神经内科的介入从3月16日第一台造影开始已经顺利开展近5个月的时间了,目前神经内科已经独立完成全脑血管造影55例,独立完成颅外段脑血管支架植入6例,无并发症发生,检查及治疗效果明显。这必须得感谢科室全体成员的辛苦努力以及院领导的大力支持。
回顾这55例全脑血管造影的结果不得不感慨颇多:在年底的时候,全国脑血管疾病发病率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西南地区发病率为全国最低!我们的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真的很低吗?其实我觉得不然,先来看看我们的一些病例吧:
第一例是以为77岁老年男性患者,因“左侧肢体无力3小时”入院,人院查体:双侧左侧偏盲,构音障碍,左侧中枢性面瘫,左侧肢体肌力4级,偏身感觉障碍,NIHSS评分6分。家属也比较积极,充分沟通后给予了万的尿激酶溶栓,上述的症状及查体完全恢复,NIHSS评分为0分,效果比较满意,是否就结束了呢?答案是否定的!我们第二天完成了头颅MRI检查:右侧颞叶内侧、枕叶有新发梗死。
进一步完善全脑血管造影,结果是这样的:右侧颈内动脉起始部闭塞,右侧枕动脉与右侧椎动脉吻合供应椎基底动脉系统,前交通开放,左侧颈动脉供应双侧大脑半球,同时双侧大脑中动脉闭塞,双侧大脑前动脉通过软膜动脉供应大脑中动脉区域,右侧椎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接近闭塞。
其实脑血管造影出这样的结果留给我们可做的已经不多了!我们追问患者病史:患者在近几年已经长期头昏,活动后明显加重,未引起重视,如果在出现症状时及时就诊,并能得到正确的处置,如做个颈动脉超声,给予正规的药物治疗后结果可能就是不是这样了。
第二例是一个41岁的男性患者,1年前出现一过性的右侧肢体无力为表现,CT可见左侧外囊一个小的梗死病灶。
神经内科专科医师对脑梗死不能只看病灶,青年卒中,查找原因,患者无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我们完善脑血管造影:左侧颈内动脉闭塞,颅内段通过眼动脉代偿显影,起始部“鼠尾征”,前交通动脉开放,右侧颈动脉动脉供应左侧大脑半球。
这是一例典型的小病灶,大(血管)病变。造影后我们考虑左侧颈动脉夹层的可能性大,在追问患者病史,患者在出现一过性肢体无力之前有明显的左侧颈部疼痛病史,同样,这样的造影结果我们只能让病人双联抗血小板聚集3月后来院复查,其他没有特殊的办法。患者虽然没有严重的症状,但是如果患者左侧颈动脉夹层在发病的时候给予正确的检查(颈动脉超声)及治疗是完全由可能修复的,而患者在出现症状及头颅影像学检查出结果后医生没有给予他抗血小板聚集治疗。该患者如果左侧颈动脉夹层不能修复,随着年龄的增长,如果右侧颈内动脉出现狭窄而导致卒中的话,则可能是致死性的卒中。
这样的病例还有几例:
62岁男性患者,以长期头昏为表现。造影示:左侧椎动脉闭塞,右侧椎动脉纤细。
77岁男性患者,同样以长期头昏为表现。造影示:左侧颈动脉闭塞。
上述类同的病例还有几例,就不再一一赘述了。上述几个病例其实想表达以下几个意思:
1.我们医务人员需提高对脑血管及脑血管疾病的认识,不能只看病灶,需查找病因;
2.善于利用相关的辅助检查(如颈动脉超声、CTA、MRI、DSA等);
3.我们脑血管病的筛查手段及技术水平需提高(颈动脉超声、TCCD);
4.加强宣教,提高老百姓对疾病的认识。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