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麻、痛的病因--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或糖尿病足
肢体畏寒怕冷、麻木不适,以及行走后疼痛常提示下肢动脉病变。肢体行走后疼痛的早期医学上也称之为间歇性跛行,即指行走一段距离后出现的肢体肌肉部位酸胀疼痛,站立休息一会儿可缓解继续行走,再行走一段距离后又重复出现疼痛症状。当出现静息痛(不走路也痛)、皮肤溃烂等症状时提示动脉发生严重的狭窄或闭塞,即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如患者合并有糖尿病时,则极有可能已发展为糖尿病足。此类血管性病变不及时治疗可能需要截肢,所以,当出现肢体疼痛、发凉、麻木、溃烂等症状时,医院就诊。
随着动脉病情的进展,临床症状可依次表现为四个阶段:1.无症状期,患者在正常生活中无异常表现;2.间歇性跛行,行走后肢体出现酸胀及疼痛,休息后症状缓解,再次行走后再次发生,如此反复;3.静息痛,休息状态下出现下肢发凉、麻木及疼痛;4.坏疽,肢体出现不同程度的坏死、溃烂及发黑。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及糖尿病足的发病机制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慢性动脉闭塞性疾病,是全身动脉硬化性病变在下肢的重要表现,亦是周围动脉疾病的重要组成部分。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是与下肢远端神经异常和不同程度的周围血管病变相关的足部感染、溃疡和(或)深层组织破坏。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及糖尿病足的治疗
一般治疗
动脉硬化和糖尿病是全身性疾病,应整体看待和治疗,包括控制血压、血糖、血脂,严格戒烟等,并积极诊治可能伴发的心脑血管疾病。在医生指导下加强锻炼,促进侧支循环形成;并注意足部护理,避免皮肤破损、烫伤等。针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和糖尿病足的药物治疗,主要用于早、中期患者,或作为手术及介入治疗的辅助。常用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药,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血管扩张及促进侧支循环形成的药物,如西洛他唑、安步乐克及前列腺素类药物等。
手术治疗
动脉硬化闭塞症和糖尿病足引起临床症状主要是因为血管的狭窄或闭塞。所以,治疗此类疾病应对严重的病变血管进行重建。即要想“长治久安”的治疗症状的“标”,需要首先解决血管疾病的“本”。
手术指征包括:重度间歇性跛行、静息痛、溃疡或坏疽。手术方案的选择应综合考虑血管病变的部位、范围、程度、流出道及患者的身体承受能力等。
a.动脉旁路术应用人工血管或自体大隐静脉,于闭塞血管近、远端正常血管之间建立旁路,分解剖内旁路与解剖外旁路。
b.动脉内膜剥脱术适用于短段主、髂狭窄或闭塞的患者,由于腔内治疗技术的发展,目前已较少应用,多作为动脉旁路术的辅助,以利构建良好的吻合口。
c.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支架植入术为微创治疗方法,手术风险低,恢复快。该方法经动脉穿刺,输送球囊导管至动脉狭窄或闭塞的部位,扩张、重建动脉管腔,结合血管腔内支架的使用,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腔内介入治疗因创伤小、不开刀、局部麻醉及可重复性等优点已成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和糖尿病足血管病变的首选治疗方法。
双侧下肢动脉多发狭窄伴局部闭塞,其中,右侧股浅动脉重度狭窄及多发闭塞(5枚红细箭)。右侧第4足趾因缺血导致溃疡(绿箭)经久不愈。
介入重建右侧股浅动脉后,右侧下肢血供改善,右侧第4趾溃疡10天后愈合(绿箭)。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