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颈内动脉狭窄有较高的卒中风险。许多研究集中在斑块的易损性:即斑块结构及成分,但很少有研究分析脑内血流动力学变化作为脑卒中的风险因素。
动脉通过伪影(ATA):当颈部动脉内标记血到达脑组织的时间长于PLD,在CBF图像上出现的条状高信号为动脉通过伪影。
目的:使用磁共振对比增强血管造影、颈动脉斑块成像和动脉自旋标记(ASL)来区分无症状和有症状的颈动脉狭窄患者。
材料和方法:入组的颈动脉狭窄患者来源于两项正在进行的前瞻性研究中,年至年在同一背景下3TMR上分别采集ASL和颈动脉斑块成像。根据临床评估是否为近期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中风,将入组患者分为症状组和非症状组。在不知晓临床症状的情况下,分析MRI扫描的结果:狭窄程度、斑块表面结构、斑块内出血(IPH),Willis环侧支,以及动脉通过伪影(ATAs)的存在和严重程度在ASL成像。通过t检验和Fisher精确检验,分析MRI表现与症状状态的相关性。
结果:共评估44名入组患者(平均年龄71岁+10;31名男性)。只能在狭窄程度超过70%的参与者中看到ATAs(28例患者中的16例;P0.),并且ATAs与前交通动脉的缺失有相关性(16例中13例;P=0.)。是否有症状与狭窄程度(27例患者狭窄程度=70%,17例患者狭窄程度70%;P=0.54),IPH(12例IPH患者,32例无IPH患者;P=0.31)、斑块表面结构(不规则、溃烂斑块患者17例,光滑斑块患者27例;P=0.54)均无明显相关性。有ATAs的患者(n=16)比无ATAs的患者(n=28)更容易出现症状(P=0.)。是否有症状也与ATAs严重程度相关(P=0.)。
结论:动脉通过伪影是近期颈动脉狭窄患者缺血性症状的唯一相关因素。颈动脉狭窄程度、斑块溃疡和斑块内出血与症状无关。
关键结果
(1)16名颈动脉狭窄程度大于70%的患者中均出现动脉通过伪影(ATA)(P0.),并且ATA与前交通动脉缺如有相关性(16例中有11例前交通动脉缺如;P=0.)。
(2)ATA是颈内动脉狭窄患者近期出现症状的最佳预测因子(16例有ATA的患者中13例出现症状;P=0.)。
(3)有严重ATAs的颈动脉狭窄患者中都有症状(13例有症状的患者中6例有ATA,P=0.)。
图1:研究纳入和排除流程图。ECST-2=第二次欧洲颈动脉手术试验,pCASL=伪连续动脉自旋标记,SHIP=颈动脉斑块的结构和血流动力学成像。
图2:斑块形态。磁共振血管造影显示斑块形态和斑块内出血,A,光滑斑块(箭头),B,不规则斑块(弯曲箭头),C,溃疡斑块(箭)。
图3:一名女性患者(55岁)的平扫MRI扫描显示斑块内出血。A,轴位T1脂肪饱和序列,B,轴位时间飞跃法MRA原始数据。两种序列的斑块内高信号(箭头)被认为是斑块内出血。
图4:动脉通过伪影(ATA)的评估。三名患者的MRI平扫图像,分别为轴位伪连续动脉自旋标记(pCASL)、轴位弥散加权成像(DWI)和轴位T2快速自旋回波(T2FSE)。A,男性患者(77岁),左侧大脑半球有明显的(G1级)ATA,可见明显的漩涡状高信号,代表血管,皮质无信号(箭头)。B,女性患者(86岁),左侧有中度(G2级)ATA;血管和皮质都呈高信号(箭头)。C,男性(56岁),皮质信号正常,无ATA(G3级)。DWI和T2FSE序列用于显示在出现ATA的部位没有急性或慢性病变。
图5:Willis环的组成。颈动脉狭窄同侧的前交通动脉(ACOM)和后交通动脉(PCOM)侧支状况,有无动脉通过伪影(ATAs)患者之间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
图6:柱状图显示了在有症状患者中,动脉通过伪影(ATA)和其他危险因素所占百分比的差异。G1=1级ATA(重度),G2=2级ATA(中度),G3=3级(脑灌注正常,无ATA),irreg.=不规则,ulc=溃疡。
文献来源:DiNapoliA,ChengSF,GregsonJ,etal,ArterialSpinLabelingMRIinCarotidStenosis:ArterialTransitArtifactsMayPredictSymptoms.Radiology;(3)
医学影像人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