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6月2日,魔都上海,由上海交通大学血管病诊治中心各单位(仁济、九院、六院、新华、同仁)共同举办的血管外科盛会——上海交通大学血管病论坛(SJVF~)成功召开。会议秉承“严谨、实践、创新”的宗旨,聚焦国内外血管外科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分享专家学者的科研新成果,交流一线临床的新经验,研究总结血管外科诊治的新规范,以良好的学术氛围和互动式的交流平台,为广大血管外科专家学者提供交流和学习的机会,共同把血管外科的临床诊治水平提高到一个新台阶!
会上,血管资讯对海军医院血管外科包俊敏教授进行了独家专访,下面让我们一睹为快!
问您好,包教授,您在本届交大血管病论坛上为大家带来了《DCB应用于股腘动脉的局限性及其优化策略》,随着血管腔内治疗的普及,药物涂层球囊被广泛应用,虽然DCB可以降低术后再狭窄的发生率,但其长期疗效仍不理想。您可以和我们分享一下您在临床上对于这一治疗手段的体会吗?
DCB是一项近年发展迅速的技术,已有很多RCT研究分析DCB的临床循证依据,证实在股腘动脉病变方面疗效显著。无论是对血管原发病变,还是由于支架导致的再狭窄,病程或长或短,都有针对DCB研究的文献,有不少证据证实DCB疗效良好,这是首先要肯定的。
近几年,自国产DCB在中国上市以来,DCB在临床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一方面,为下肢动脉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有效手段;另一方面,随着DCB的引入,对于下肢动脉,尤其是股腘动脉的治疗理念有所变化。
在未引入DCB时,下肢动脉的常规治疗方式主要是球囊扩张加支架植入。此情况下,无论是真腔开通,还是内膜下开通,最终的结局可能都需要植入支架。从证据上来讲,两者的通畅率差异并不显著。而使用DCB后,治疗的理念和策略发生了很大变化。
首先,要尽可能减少支架的植入。
为什么要减少支架植入?其实镍钛支架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以往单纯球囊扩张后的通畅率,但随着病变段的延长,单纯支架植入后的再狭窄率明显升高,疗效并不能满足临床所需。所以我们提出了"leavenothingbehind",即尽可能地少放支架,少在血管里留下永久性的东西,这是理念变化的由来。也是因为有了非支架技术的出现和兴起,才有可能实现leavenothingbehind的理念,而这些非支架技术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DCB。
因此,这就是DCB出现后带给我们理念上的变化——要重视血管准备。血管准备包括两方面的含义:
一方面,从血管开通开始,尽可能地追求真腔开通。尽管也有证据显示内膜下开通用DCB效果不错,但可能需要植入补救支架的比例会增高;
另一方面,在开通后,不论是运用球囊做扩张性的血管准备,还是使用旋切激光等减容为主的血管准备手段,都要强调两点:
第一,要有效的获得管腔,即血管准备要有效;
第二,要尽可能减少弹性回缩、夹层形成等一些不良扩张效果情况的出现。因为一旦出现明显的弹性回缩,出现限流性夹层,就可能需要进行补救支架的植入。
也意味着,我们不管是从血管开通开始,还是从血管准备等环节都要更加注重操作的精细化,强调有效性、适度性等,这是我们需要综合考量的。因此就引入DCB应用于股腘动脉来讲,给我们在治疗策略和思路方面都带来了新的启示。
其次,不能过于神话DCB。
在DCB刚上市的时候有过这种观点认为,DCB的到来可以直接取代支架,将支架淘汰,实际上这是不准确的。如长段的钙化等一些复杂病变,单纯运用DCB是不够的。因为DCB本质上是作为一个携载着抗增生药物的球囊,对于严重钙化或者长段病变,仅仅单纯依靠DCB,是不能取得理想治疗效果的。
当钙化严重时,血管准备肯定会受影响,钙化斑块会影响DCB药物的吸收和转移,同时球囊扩张后,可能会有更多的残余狭窄、夹层形成。长段病变亦如此,病变越长,越有可能需要内膜下开通,球囊扩张减容后遗留残余狭窄,发生限流性夹层的机会也就越多,相应的植入补救支架比率也会增高,所以单纯依靠DCB去解决复杂的血管腔病变是不够的,这是DCB本质上存在的不足之处。
除此以外,DCB本身也可能导致过敏反应,如远端的微栓塞等,以及这半年来大家非常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