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脉缩窄(aorticcoarctation)是一种较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畸形,在各类先天性心脏病中约占5-8%,是指先天性胸主动脉局限性狭窄,该处管腔变小甚至闭塞,血流受阻。发病机制有人认为系动脉导管纤维化闭锁过程中波及主动脉峡部或是主动脉峡部过度缩窄的结果;亦有人认为胚胎时期血流分布不均,由于接受来自导管的血流,使通过峡部血流减少,受此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而致。双源CT(dual-sourceCT,DSCT)以其高时间分辨力和空间分辨力在主动脉疾病的诊断中体现出巨大优势,关于主动脉缩窄的影像学诊断研究国外较多,但国内的相关报道还很少。本文对经双源CT检查诊断的8例主动脉缩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探讨双源CT在诊断此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
材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本院自年10月~年1月经DSCT检查诊断的主动脉缩窄患者共8例,其中男4例,女4例,年龄9~18岁,平均15岁。所有病例均以心悸、气短就诊,1例有发绀,上下肢血压差大。8例均行手术治疗。
2.检查方法使用德国西门子公司产DSCT扫描机,行连续容积扫描(continuousvolumescanning,CVS),无心电门控,平静呼吸状态下屏气,采用仰卧位。扫描范围自主动脉弓上至左、右髂总动脉。先行平扫,然后行增强扫描。增强扫描应用智能触发扫描,当兴趣区(设在升主动脉根部)密度达到预设值(Hu)时,再延迟6s自动开始扫描。对比剂为德国先灵公司生产的优维显(mgI/ml),注射流率为4ml/s,总量80ml,注射完对比剂后再注射等渗盐水40ml。机架旋转时间为0.33s/r,管电压为kVp,管电流为mAs,螺距1.2,探测器准直为32×0.6mm,层面采集厚度为64×0.6mm。
3.图像后处理方法应用Circulation及Inspace软件先对全程扫描过程的血管进行VRT重建,对重点部位行最大密度投影法(MIP)、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建(CPR)和容积显示法(VR)。由两名有心血管病诊断经验的医生共同做出诊断。
结果
主动脉缩窄的直接征象主动脉弓降部动脉导管或导管韧带附着处附近的狭窄。增强扫描可显示狭窄部位、范围及侧支血管等情况。8例主动脉缩窄中,胸主动脉缩窄4例,主动脉弓缩窄4例。导管旁型1例,导管前型2例,导管后型5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2例。
讨论
主动脉缩窄是指主动脉弓降部动脉导管或导管韧带附着处附近的狭窄,常为主动脉后壁突向腔内的嵴状突起、局部的中层增厚、内膜增生所致。嵴状突起使局部主动脉管壁呈偏心状狭窄,相对于嵴状突起的主动脉外壁则凹陷。根据狭窄段与动脉导管或韧带的位置关系,主动脉缩窄常分为3型:(1)导管旁型。缩窄段位于导管附着处;(2)导管前型。缩窄段位于动脉导管开口近端或主动脉弓;(3)导管后型。缩窄段位于导管开口处远端。
主动脉造影是评价主动脉缩窄的金标准,可以显示缩窄部位、范围、程度及侧支循环等解剖特点,还可测量缩窄前后的脉压差以判断缩窄的程度,并且可以观察升主动脉和主动脉弓的发育和主动脉分支分布情况以及其他心脏畸形。但是,该检查方法为有创性检查,有些患者无法接受;另外,病情较严重者可能无法耐受该项检查。
DSCT在主动脉缩窄的临床应用价值:①明确诊断。由于主动脉缩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CT(DSCT或多层螺旋CT)可作为主动脉缩窄影像学的一线检查方法。②指导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DSCT在明确主动脉缩窄诊断的同时,还能预测预后,为临床医生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有价值的信息。③随访。主动脉缩窄无论采取何种治疗方案,均须严密随访。
总之,DSCT是评价主动脉缩窄快捷而有效的影像学技术,具有检查方便、迅速、无创伤、诊断正确率高等优点,能够对主动脉病变的进行准确显示和评价,并预测其结局、提供随访信息,对临床治疗决策的制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