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7月6日傍晚,医院神经内三科收治了两名病情极为相似的颈动脉狭窄患者,同样积极治疗、静脉溶栓、介入手术,结果却完全不一样。
病历1
患者张先生,今年71岁,既往有高血压病史,于当天14时出现左侧肢体无力伴言语不清,而且病情逐渐加重,双眼向右侧凝视,意识模糊,考虑患者颅内大血管闭塞,向患者家属交待病情后,立即给予急诊静脉溶栓及血管内治疗。术中发现患者右侧颈内动脉从起始部开始就闭塞了,神经内介入科主任陈军立即给患者进行了颈内动脉起始部球囊扩张和支架成形术,支架术后发现颈内动脉的颅内段仍有发病时脱落的血栓,陈军主任又用取栓支架把血栓取了出来,经过两步手术,患者的血管终于通畅,言语功能和左侧肢体肌力也逐渐恢复了,患者家属和手术医生也松了口气。
右侧颈内动脉起始部闭塞颈动脉支架打开闭塞段颈内动脉远段仍因血栓而闭塞
取出远段血栓,彻底恢复血流病历2
李先生,66岁,患有高血压、糖尿病,16时出现左侧肢体无力伴言语不清,进而出现意识不清,急诊行头颈CTA检查发现右侧颈内动脉起始部开始就不显影了,居然与病历1的病情如此相似,只是这个患者更严重一些。经过术前准备及静脉溶栓后,陈军主任再次带着病人上了手术台。这个病人的治疗方案略有不同,因为患者的血管代偿不好,陈军主任先取出了患者远端血管内的血栓,尽快恢复了患者右侧大脑半球的血流,然后对近段的颈动脉闭塞进行了球囊扩张和支架成形,从而保证了大脑半球足够的血流。但幸运之神没有再次眷顾,患者的意识和肢体力量没有恢复,虽然患者挺过了脑水肿期,保住了生命,但最终偏瘫卧床,成为了家庭的负担。
同样疾病,同样积极治疗,第一名患者住院一周,步行回家,几乎不影响正常生活,而第二名患者结局令人唏嘘,为何会有两种不同结果呢?
医院神经内介入科主任陈军国内早期开展急性脑梗死血管内治疗的医生之一,经验十分丰富陈军主任介绍说,这两例患者所患疾病就是临床上经常提到的“串联病变”,就是颈动脉起始部因为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因素出现粥样硬化斑块,斑块不断增长造成颈动脉出现狭窄,狭窄逐渐加重。在重度狭窄阶段,斑块会变得不稳定,很多会出现斑块表面的破裂,形成大量新鲜的血栓,堵塞颈动脉起始部,同时血栓还会脱落一部分,把远端颅内的血管也堵住,这样就会引起患者出现脑血栓的症状。而串联病变的治疗也比较棘手,介入手术分为两个部分,远端取栓和近段支架成形。但即使患者发病6小时内经进行了积极的静脉溶栓及规范的血管内治疗,仍然只能挽救半数患者的神经功能,也就是说仍有接近50%的患者预后不良,而这个结果和患者的年龄、基础疾病以及血管代偿有关。
那么,
如何提高这类患者的良好预后率,
或者避免这种严重的后果出现呢?
陈军主任说,预防是最主要的,应定期体检,发现有轻微症状的或者无症状的颈动脉狭窄,早发现、早治疗。如果出现肢体偏瘫、言语不清或者单眼视物不清,应当立即就诊,明确有无轻度的脑梗死,并常规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另外,50岁以上人群应每年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去发现颈动脉狭窄,控制颈动脉狭窄进展,治疗轻症或仍处于无症状期的重度颈动脉狭窄。这些也是医院神经介入科的日常工作,神经介入科每年治疗轻症或无症状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约例,预后良好,并发症极低,这样的工作避免了前面提到的李先生的严重后果。而且重度颈动脉狭窄的轻症期或无症状期,并没有斑块的明显破裂和远端大血管的栓塞,仅需要行近段的支架成形,这就大大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降低了手术并发症率,也降低了手术费用,更主要的是避免了患者出现严重的致残性的脑血栓事件,避免了一人脑梗,全家遭殃。
市一院神经内介入科简介医院(医院)是沈阳市治疗脑医院,也是国家卫计委示范高级卒中中心和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医院神经内介入科目前共有十名成员,主要从事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介入诊疗工作;由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4名,主治医师5名组成;其中博士2人,硕士6人,本科2人。神经内介入科目前已开展的诊疗项目包括:全脑血管造影术,脊髓血管造影术,颈动脉、椎动脉、大脑中动脉、基底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颈动脉、椎动脉慢性闭塞血管开通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动脉取栓术,颅内动脉瘤栓塞术等。神经内介入科每年急诊动脉取栓手术达到例以上,血管开通率达90%。每年造影量超过例,年支架手术量超过例。神经内介入科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介入诊疗领域,不断努力,不断创新,正逐渐成为沈阳市知名的神经介入诊疗中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