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硬化闭塞症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形成而引起的慢性动脉闭塞性疾病,主要侵犯腹主动脉下端、髂动脉、股动脉等大、中型动脉。动脉中层变性和继发血栓形成而逐渐产生管腔狭窄或闭塞,引起下肢间歇性跛行、皮温降低、疼痛、乃至发生溃疡或坏死等临床表现的慢性进展性疾病。
本病的发病年龄多在50~70岁。男性患者比女性多见,女性患者仅占20%左右。根据疾病的发生发展可以分为四期:轻微主诉期、间歇性跛行期、缺血性静息痛期和组织坏疽期。
疾病症状本病最早出现的症状为患肢发凉、麻木、间歇性跛行。随着病情的进展,患肢缺血加重,在安静状态下足趾、足部或小腿也会出现持续性的静息痛,在夜间更为剧烈,病人常抱足而坐,彻夜不眠。最终导致患肢缺血坏死。
如何防治?中医古籍《黄帝内经?素问》曰:上医,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确,防病是关键。对于动脉硬化闭塞症的防治,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上医”,主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1)彻底戒烟。吸烟可以使人体外周小动脉、微动脉持续痉挛,血管内膜损害、脂类代谢异常等,加重或促进动脉硬化发生发展,进而增加外周动脉缺血、心肌梗死、中风和死亡的危险。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严重程度与吸烟量呈正相关。
(2)预防糖尿病。糖尿病可以使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生率增加2~4倍。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合并糖尿病的截肢率是非糖尿病患者的10倍。因此控制糖的摄入,每天不应过多食用甜食,经常检测血糖,发现患了糖尿病要及时治疗,治疗包括科学控制饮食量和饮食种类,食物以蔬菜、豆制品为主,面食、米饭为辅。
(3)预防高血压病。高血压是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第三大危险因子。40岁以上的人要经常测量血压,控制体重,减轻心脏负担,自我调节神经功能,保持平稳情绪,避免情绪激动。控制盐的摄入,进行适当的业余活动与体育锻炼(每周累计有氧运动2小时以上为宜),保证充足的睡眠。
(4)预防高脂血症。高血脂增加了血液的粘稠度,使血流缓慢,加重动脉闭塞。因此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控制动物性脂肪摄入,尽量减少食用动物内脏、奶油、蛋黄等高胆固醇食品,多食用蔬菜、水果,如发现患了高血脂症要在医生指导下长期服用降脂药物。
(5)及时诊治,练习bureger运动。已有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患者,需及时诊治,注意观察症状和体征变化,每年复查彩超检查。患肢运动练习(bureger运动)有助于促进患肢侧支循环建立,增加患肢血供。方法是,平卧位,患肢抬高45°,维持1~2分钟。然后坐起,患肢下垂床边2~5分钟,并作足部旋转、伸屈运动10次。最后将患肢放平休息2分钟。每次重复练习5个循环,每日练习数次。
动脉硬化闭塞症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平日生活养成良好的饮食营养习惯和科学的锻炼可以有效的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如出现医院就诊,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医院血管外科门诊:门急诊大楼4楼时间:周一到周五,全天
住院部:门急诊大楼25楼联系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