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段艳华卢光明武杰杨显存乌大尉程召平王锡明
来源:中华医学杂志,,96(43):-.
摘要
目的
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照,评价70、kV下肢动脉CT成像的图像质量、辐射剂量及诊断效能。
方法
前瞻性连续收集年1月至年12月临床疑诊或确诊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EASO)于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所行下肢动脉CT血管造影(CTA)的例患者资料,男例、女76例,年龄40~80(59±8)岁,体质量53~80(67±8)kg,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例,行70kV下肢动脉CT成像,对比剂用量0.8ml/kg体质量,B组例,行kV下肢动脉CT成像,对比剂用量ml;A组30例患者35个患肢(段血管)、B组28例患者32个患肢(段血管)行DSA检查,基于血管分段,比较2组间3个解剖分部50%以上狭窄程度的诊断效能。并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记录并比较2组的辐射剂量、对比剂用量及对比剂的总碘量。
结果
A、B组小腿-足部平均主观评分分别为2.20±0.36,1.72±0.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B组平均CT值分别为、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于血管分段,A、B组小腿-足部50%以上狭窄程度敏感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8.6%、95.8%、98.1%、96.7%;90.9%、88.5%、91.0%、89.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剂量长度乘积分别为(±34)、(±)mGy·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A、B组对比剂用量、对比剂总碘量分别为53.5、ml;18.7、35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
结论
70kV管电压结合低对比剂用量下肢动脉CT成像操作简单、方便、诊断准确率高,是诊断LEASO可靠的检查手段。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诊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EASO)的金标准,空间分辨率高,可以准确清晰的显示病变及细小侧支血管,但属于有创检查、并发症相对较多(穿刺部位血肿、夹层形成等),且检查费用昂贵、需要住院检查,作为一项检查方法,已被其他无创的检查方法取代,例如血管超声、CT血管成像(CTA)及磁共振(MR)对比剂血管成像(MRA)。目前,多层螺旋CTA已被证实可以准确诊断LEASO。但是大范围的扫描使得患者接受的放射辐射剂量较大,剂量长度乘积(DLP)~mGy·cm,且对比剂用量较多(~ml或1.8ml/kg)。降低管电压是最有效的降低辐射剂量的方法,且在降低辐射剂量的基础上还可以减少对比剂用量,已被用于小儿先心病、冠状动脉等。本研究采用70kV低管电压及kV常规管电压对随机分组患者行下肢动脉CTA检查,部分患者行DSA检查,对照分析70kV低管电压联合低对比剂用量对LEASO的临床价值。
对象与方法一、对象
前瞻性纳入年1月至年12月于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所行肾下腹主动脉-下肢动脉CTA的患者例。排除标准:肾功能不全、对比剂过敏、含碘制剂禁忌患者及下肢动脉支架置入、旁路移植术后,体质量80kg,共排除18例患者。最终纳入例患者,男例、女76例,年龄40~80(59±8)岁,体质量53~80(67±8)kg,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例,管电压70kV,对比剂用量0.8ml/kg;B组例,管电压kV,对比剂用量ml。A组30例、B组28例具有腔内修复术指征者经DSA证实。
二、方法
1.CTA方法:
采用层双源CT机(DefinitionFlash,SiemensHealthcare,Forchheim,Germany)。例患者检查前行碘过敏试验。扫描范围从肾动脉至足底部。A组扫描条件:管电压70kV,参考管电流mAs(平均有效管电流mAs);B组,管电压kV,参考管电流mAs(平均有效管电流mAs)。A组图像使用迭代重建技术重建,重建水平为3级,卷积核I20f,B组图像使用滤波重建技术重建,卷积核为B20f。
2.对比剂注射方案:
应用双筒高压注射器经肘前静脉注入,对比剂为碘海醇,mgI/ml。A组对比剂用量0.8ml/kg,固定注射时间15s,注射速度范围2.8~4.3ml/s;B组对比剂用量ml,固定对比剂注射速度5.0ml/s;两组随后均以相同速率注入50ml生理盐水。采用团注追踪触发扫描技术,感兴趣区设在肾动脉水平腹主动脉,当CT值达到HU后延迟4s后启动扫描程序。
3.DSA成像:
采用GE公司AdvantxLCV+型血管造影机,经皮股动脉穿刺,置入5~6F导管鞘,透视下将导管送入靶血管行跟踪造影。造影剂为碘海醇mgI/ml,流率3.0ml/s,总量30~60ml,如重度狭窄或闭塞者对狭窄近心端进行局部造影。
4.图像分析:
扫描范围内动脉分为盆腔部、股-腘部及小腿-足部;盆腔部包括髂总动脉、髂内动脉、髂外动脉3段,股-腘部包括股深动脉、股动脉2段,小腿-足部包括腘动脉、胫腓干、胫前动脉、胫后动脉、腓动脉、足底动脉、足背动脉7段,共12段。主观图像质量评价:由2名分别具有5和6年读片经验的影像科医师在双盲情况下独立阅片,以4分法进行评分,3分优秀,血管强化好且均匀,分支丰富,完全能评估血管病变,无硬化伪影或运动伪影;2分良好,血管强化良好且基本均匀,分支较丰富,可评估血管病变,有轻微硬化伪影或运动伪影;1分中等,血管强化不均匀,分支略少,评估血管病变诊断信心较低,硬化伪影或运动伪影不影响图像显示;0分无法诊断,血管强化程度低于HU,分支显影少,或硬化伪影或运动伪影严重影响图像显示。客观图像质量评价:由2名分别具有3和4年读片经验的放射科医师,将感兴趣区分别放置双侧髂外动脉末端、双侧股浅动脉-腘动脉交界处、双侧足底动脉中段血管中心,感兴趣区尽可能大但均避开病变部位,分别测量感兴趣区内的CT值,每支血管测量3次,取其平均值。随后得出A、B两组所有患者3个节段的平均CT值。将面积约1cm2感兴趣区放置在股动脉中段水平的股直肌上,避开周围血管结构,同样测量3次,取其平均值。将股直肌CT值的标准差(SD)作为图像噪声,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计算方法如下:SNR=CT值靶血管/SD股直肌,CNR=(CT值靶血管-CT值股直肌)/SD股直肌。A组30例患者的35个患侧肢体(段血管)、B组28例患者的32个患侧肢体(段血管)行DSA检查。与DSA对比,比较2组下肢动脉CTA对50%以上狭窄程度的诊断效能,包括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诊断准确率。
5.辐射剂量评价:
记录CT机自动生成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oseindex,CTDIvol)、DLP;DSA记录剂量面积乘积(doseareaproduct,DAP)。单纯下肢缺乏相应的剂量转换系数,所以本研究计算盆腔部有效辐射剂量(effectivedose,ED)。盆腔部CTA和DSA的剂量转换系数分别为0.mSv/mGy和0.20mSv/Gy。
6.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辐射剂量、对比剂用量、总碘量及客观图像质量采用两样本t检验分析。主观图像质量采用Mann-Whitney秩和检验。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诊断准确率使用Fisher精确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1.患者一般资料:
例患者均成功完成肾下腹主动脉-下肢动脉CTA血管成像。扫描长度90~cm,平均(±10)cm,体质指数18~30kg/m2,平均(24.1±1.9)kg/m2,组间年龄(t=-0.,P=0.),组间体质量(t=-0.,P=0.),组间扫描长度(t=1.,P=0.)及组间体质指数(t=-1.,P=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2.图像质量:
A组盆腔部、股-腘部及小腿-足部主观评分分别为2.32±0.26、2.54±0.14、2.20±0.36、B组分别为2.39±0.29、2.51±0.34、1.72±0.34,2组间盆腔部、股-腘部主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图1,图2),A组小腿-足部主观图像质量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10,P0.01)。A组3个解剖分部CT值均明显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A组下肢动脉平均CT值HU,较B组(HU)提高HU。A组3个解剖分部SNR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A组3个解剖分部CNR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表1)。
图1
70kV低管电压组,去骨最大密度重组(MIP)图像
图2
kV常规管电压组,去骨MIP图像两组图像均可清晰显示血管主干及主要分支,其中70kV组血管边缘更锐利,分支血管显示更加丰富、清晰
图3
患者下肢CT血管成像患者女,59岁,双下肢发凉、疼痛半年;70kV低管电压;3A.髂血管-股腘段正面观最大密度重组(MIP)图像,显示双侧髂血管-股动脉粥样硬化并多发狭窄、左股浅动脉中上1/2段闭塞、同侧股深动脉主干及分支代偿性增多、增粗并侧支循环建立;3B.左侧股浅动脉闭塞以远(白箭头),左股深动脉主干及分支代偿性增多、增粗并侧支循环建立情况(黑箭头);3C.为3B对应左侧股深动脉DSA图像,显示股深动脉分支显影时同侧股浅动脉闭塞段以远显影浅淡(白箭头),同时可见二者间迂曲增粗的侧支血管(黑箭头)
表1
A、B组所有患者3个解剖节段CT值、SNR及CNR比较3.诊断效能:
A组30例患者35个患肢、B组28例患者32个患肢行DSA检查;A、B组CTA与DSA时间间隔分别为(5.2±2.7)、(5.4±3.3)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P=0.)。基于血管分段,A组35个患肢段血管中,DSA诊断段(49.3%)血管狭窄程度≥50%(图3),段(50.7%)狭窄程度50%,CTA诊断假阳性11段,假阴性6段;B组32个患肢段血管中,DSA诊断段(47.1%)血管狭窄程度≥50%,段(52.9%)狭窄程度50%,CTA诊断假阳性17段,假阴性16段;A、B两组不同狭窄程度构成比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P=0.)。与DSA对比,A组下肢动脉CTA成像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7.1%(95%CI93.5%~98.8%),94.8%(95%CI90.7%~97.3%),94.8%(95%CI90.7%~97.2%),97.1%(95%CI93.5%~98.8%)和96.0%(95%CI94.0%~98.0%)。B组下肢动脉CTA成像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1.2%(95%CI85.8%~94.7%),91.6%(95%CI86.7%~94.9%),90.7%(95%CI85.2%~94.3%),92.1%(95%CI87.2%~95.3%)和91.0%(95%CI88.0%~94.0%)。狭窄程度50%的病变,A、B组盆腔部、股-腘部诊断效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B组小腿-足部50%以上狭窄程度敏感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8.6%、95.8%、98.1%、96.7%;90.9%、88.5%、91.0%、89.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0.),特异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表2)。
表2
基于血管分析的A、B两组对50%以上狭窄程度的诊断效能比较4.辐射剂量:
A、B组DLP分别为(±34)、(±)mGy·cm,A、B组盆腔部DLP分别为(98±14)、(±29)mGy·cm,ED分别为(1.48±0.24)、(3.91±0.79)mSv;DSA平均DAP为(73.45±8.21)Gy·cm2,盆腔部DAP、ED分别为(19.74±3.43)Gy·cm2、(3.95±0.87)mSv。A组盆腔部辐射剂量低于B组和DSA(均P0.01),B组与DSA辐射剂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A组ED低于B组62.0%。
5.对比剂量:
A、B组平均对比剂用量分别为53.5、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对比剂总碘量分别为18.7、35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A组对比剂用量、对比剂总碘量低于B组46.5%。
讨论文献指出:CT检查中接受10mSv放射辐射剂量,受检者恶性肿瘤的患病率约为1/0。因此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降低辐射剂量尤为重要。辐射剂量与管电压平方呈正比,与管电流呈正比,故降低管电压已成为降低辐射剂量最有效的方法,但降低管电压的同时会增加图像噪声。本研究通过迭代重建算法、适当提高管电流来降低图像噪声。并与DSA及常规kV下肢动脉CTA比较,证实了70kV低管电压CTA在LEASO诊断的可行性,并且在降低辐射剂量、减少对比剂用量的同时,显著提高了小腿-足部的图像质量。
结合迭代重建算法和适当提高管电流,本研究70kV组3个解剖分部的SNR均25,CNR均21,与kV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降低管电压,由于康普顿散射效应的减少,使得含碘对比剂的CT值提高,增加了血管与周围组织结构对比,使得减少对比剂量成为可能。本研究70kV下肢动脉CTA对比剂用量较kV组减少了46.5%,但CT值却提高了HU,且3个解剖分部SNR、CNR均无明显减低,并且70kV组小腿-足部主观评分优于kV组。究其原因,可能与对比剂注射方案有关,70kV组与kV组分别采用固定对比剂注射时间、固定对比剂注射速度的方案,固定注射时间较固定注射速度能够得到更加均匀一致的图像质量。
本研究以中老年LEASO为研究对象,双肾动脉有不同程度的狭窄,且常伴有肾功能损害,而常规下肢动脉CTA的高对比剂碘量会加重患者的肾脏负担,增加对比剂肾病的发生风险,故降低对比剂量至关重要。文献报道80kV下肢动脉CTA对比剂量减少至1.2ml/kg,本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减少到0.8ml/kg,平均对比剂用量及碘量分别为53.5ml、18.7g,相比kV常规组,减少了46.5%。同时,辐射剂量降低了约62%。
70kV组11段血管狭窄程度被高估,原因主要是管壁钙化(9段),三维容积重现(3D-VR)阈值调节不恰当(2段);6段血管狭窄程度被低估,原因是侧支循环建立(3段),管壁钙化(3段)。kV组17段假阳性、16段假阴性病主要原因是小腿-足部对比剂充盈欠佳所致(18段),管壁钙化(12段),3D-VR阈值调节不恰当(3段)。
本研究缺陷:首先,为了便于评价,本研究局限于LEASO,对于其他下肢动脉病变(例如动脉瘤、动脉炎等)未涉及,在今后的研究中,会进一步拓展70kV低剂量CTA的临床应用。其次,相比70kV组,kV组对比剂注射方案有待进一步改进。再者,本研究70kV组CT值仍显著高于kV组,故更低剂量对比剂注射方案有待研究。
总之,70kV管电压结合低对比剂量的下肢动脉CT成像,操作简单、方便,诊断准确率高,是诊断肾下主动脉及下肢动脉病变可靠的检查手段。
北京怎么治疗白癜风白癜风专科医院在哪里当前时间: